美国心理学丹尼尔?西蒙斯在年发表了一项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在这项实验中,丹尼尔组织志愿者观看一段打篮球的视频,并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数出三名穿白衣服的运动员的传球次数,实验现场另有三名穿黑衣者彼此传球作为干扰项存在。时间结束,志愿者纷纷提交自己的计数,丹尼尔追问:请问你们有没有看到一只大猩猩?现场一半以上的受试者目瞪口呆。
原来,在这段视频中,运动员传球时,丹尼尔安排了一个穿黑色毛茸外套、打扮成大猩猩模样的人走进他们中间,面对镜头捶胸顿足,在镜头前停留9秒后退出,而测验受试者是否看到了那只“大猩猩”才是丹尼尔的真实意图。现场一半以上的受试者因为接受了统计传球次数的指令,居然没看看到“大猩猩”的存在。丹尼尔由此得出结论:当人们把自己全部的视觉注意力集中到某个区域或物体时,他们会忽略那些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尽管有时那些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是很明显的。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无意盲视”。
正如“无意盲视”的定义与丹尼尔的实验所揭示的,“无意盲视”并不是由于我们漫不经心导致的疏忽,它产生于我们的“注视”,产生于我们对某项特定事物或目标的“有意”,而这种“有意的注视”,也即专注,恰好是现代社会界定个体成熟的指标。如今,偏偏是专注引发了无意盲视,难道我们之前对专注的追求是错误的?正因为这项研究中所包含的悖谬吊诡,以及由此可能延伸出的更深刻的追问,比如现代社会通过分工(也就是注意力投入的细化)强调个体的专注度是否同样问题重重等,丹尼尔的实验发布之后,旋即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然而各项补充的实验都证明无意盲视确实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逐渐成为普遍共识。只是,讨论者都没有注意到,丹尼尔所谓的“我们”,却并不包含儿童。
那么,儿童是否会犯无意盲视的错?在《宝宝也是哲学家》一书中,发展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根据多年的研究告诉我们,“婴儿并不会仅仅体验着周围世界的某个地方,相反,他们同时生动地体验着所有事物”,“如果说成人感知世界的方式是聚光灯,那么小婴儿感知世界的方式更像是能照亮四周的灯笼”。对于婴儿注意力的这种特点,艾莉森以母亲般的柔情和学者的惊讶写到,“宝宝们就像佛陀一样,也是身在斗室心在四野的旅行者。他们在意识的池塘中自在地戏水,而不是沿着奔涌的意识之流奋勇前进”。
正是由于婴儿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耐心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他们可以无所用心地随时变化兴趣点和观察对象,反倒使得他们获得了烛照身边所有事物的能力,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会即刻被他们的注意力捕捉,何况那只格格不入的大猩猩。与成年人不同的是,成年人“能够借助外部事件或经由内部决定来自主控制注意力”,“但婴儿的注意力则更多地体现为外源性,而非内源性”,如果让婴儿来参与丹尼尔的实验,他们“就很可能忘了要数接抛球的次数,而绝不会忽略大猩猩的出场”。对于参与这个实验的婴儿,我们可以认为他们反倒比成人保持了一种更宏观的视角。也许他们不能完成指定的任务,但是却也避免了无意盲视。
对艾莉森来说,婴儿与成人在注意力上的这种区别,是进化意义上的劳动分工的结果,毕竟,成人肩负的是改造世界的任务,而“如果希望更有效地改造世界,那么,将注意力局限在某些事物上会很有效”。这个评价,显露出艾莉森的双重标准。一方面,她由衷地认为“对所有人类而言,孩子是真理、爱和人生意义的最大来源”。对她来说,在进化意义的,“儿童就像是人类的研发部门”,“而成人则像是生产和销售部门”。儿童负责发现,成人负责实施;儿童劳心,成人劳力。另一方面,出于现实的功利考虑,她依然毫不犹豫地肯定了这种进化的必要性。
不过,儿童与成人的这种注意力差别并不是绝对的,回到丹尼尔的实验,并不是百分百的成人都没有看到大猩猩的出现。这些人跳出了劳力-劳心的分工了吗?他们是否因此比看不见大猩猩的同伴过得更好?遗憾的是,这些有趣的问题丹尼尔和艾莉森都无法回答。但是对艾莉森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思想开放的时间越长,人就越聪明”,这倒是可以肯定的。那么,作为一名家长,如何让自家的宝宝能更长期地延续婴儿的这种优势,将来成为聪明人呢?
《宝宝也是哲学家》不是育儿书,作者艾莉森并没有交待具体应该如何抚养宝宝的办法,她只是从抽象原则的角度,强调“爱”的重要性。她的说法似乎可以从所有的育儿书中找到:不要着急让你家的宝宝按时完成某个具体的任务,允许他们犯大人眼中最低级的错误。
这些老生常谈的话听起来真是毫无营养,但是要真正做到,却是人间的修行。千百年来,无数看得见大猩猩的孩子,在父母的鞭策下最终成长为看不见大猩猩的成年人,这些父母未必不爱他们的子女,未必不明白要多点耐心、多点宽容,遗憾的是很多父母未能做到。
后记: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小孩不到两岁,不太会说话。她现在已经接近四岁,我才明白,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和她聊天,她给了我很多启发,这些启发使我时时回想起《宝宝也是哲学家》这本书——当初我看的时候也不太认真,好多内容记得不确切,甚至看完之后就将书送人了,现在有点后悔了。推荐有孩子的朋友认真看看这本书,希望你们不要像我当初错过它。我个人觉得,这本书能帮助我们陌生化以前我们不太注意的孩子的世界,这很美妙。
相关阅读推荐
宝宝也是哲学家
艾莉森·高普尼克/著
杨彦捷/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