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者

斑鸠斑鸠枝头舞蹈者

发布时间:2022/11/5 15:14:00   
<斑鸠!斑鸠!枝头舞蹈者

闲云杂坛

-03-:47   

日前在玄武湖公园游玩,在玄武门三岔路口,我看到路边的景观树上,有两只斑鸠正在啄食树上的野果。也许司空见惯之故吧,尽管树下游人如织,车水马龙,但是那两只斑鸠却全然不见,依然沉浸在“二鸟世界”里。这是几个意思?难道是过分投入、忘乎所以了?

有人总结过,与人类走得最近的野生鸟类有两种:一种是麻雀,另一种是斑鸠。仔细想想,还真就这么回事。这两种鸟几乎随处可见。这里先不说麻雀,单说斑鸠,我简单查阅一下资料,普及一下关于斑鸠的知识:斑鸠是鸽形目斑鸠属鸟类的统称,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鸽形目,体形较家鸽为小,因而通常被称为鸠(dove),以与鸽子(pigeon)相区别。据说世界上有16种斑鸠,除拉丁美洲及个别地区(如伊里安岛等)未见分布外,斑鸠已经广布世界其他地区。

其实在我国,斑鸠早就与我们人类有聊不解渊源了,不信你看《诗经》的很多章节都提到了这种神鸟,比如《卫风·氓》中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召南·鹊巢》中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咕咕咕——咕”,认识斑鸠的人大约都知道这是斑鸠的叫声。据说,斑鸠发出这种叫就是在寻找另一半,也就是说,斑鸠只是在发情的时候才会“咕咕咕——咕”的鸣叫。正因如此,人们便把这种叫声与美好的爱情联系在了一起。《诗经·关雎》中有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的“雎鸠”有关资料里解释“是一种水鸟”,而我认为就是“斑鸠”。因为在古人心目中,只有斑鸠的叫声才代表爱情,而这首古诗描述的正是唯美的爱情。

《诗经·氓》中这样写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鸠,即斑鸠。古人认为斑鸠吃多了桑葚就会醉倒,所以在本诗中借斑鸠吃桑叶来比喻女子过度沉迷于爱情就会神魂颠倒,迷失自我。

斑鸠的叫声与爱情有关,这是不争的事实,还有种说法,斑鸠的叫声与春雨有关。农谚有云:“斑鸠叫,春雨到。”意思是说,只要斑鸠叫了,那么春雨也就该下了。苏式在《绝句·柴桑春晚思依依》中这样写道:“柴桑春晚思依依,屋角鸣鸠雨欲飞。昨日已收寒食火,吹花风起却添衣。”意思也是说,斑鸠鸣叫的时候就是春雨下的时候。其实,斑鸠的鸣叫与春雨没什么关系,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一年四季我都能听到斑鸠的鸣声。

对于斑鸠,我还是比较了解的,尽管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仅有5种斑鸠,即棕斑鸠、珠颈斑鸠、灰斑鸠、山斑鸠、欧斑鸠,但是我们小时候把当地的斑鸠只分两种:一种是体型较大灰色羽毛的“牛屎斑”;一种是体型较小红色羽毛的“火斑”。实不相瞒,小时候我与小伙伴们经常用弹弓或者气枪打到斑鸠。打斑鸠干嘛?当然是打牙祭了。斑鸠肉质非常鲜美,把它跟黄豆放一起,加上五香、大料、八角、料酒等调料一起红烧,再喝点小酒,那感觉真的赛过神仙了。当然,我们也曾爬树掏过斑鸠的鸟蛋,也曾捉过斑鸠的雏鸟回家饲养,只不过养了几回都没成功,因为没等那些小斑鸠羽翼丰满,它们就成了馋嘴老猫的美餐。为此,我没少对老猫动用过暴力,太气人了!

写到这里,或许有网友要谴责我缺乏爱心,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了。其实,此一时彼一时,告诉大家,我们小时候国家还没出台《野生动物保护法》,大家也没有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那时候别说斑鸠,天鹅、大雁等珍稀品种也是可以猎杀的,要不然,我老家的洪泽湖边也不会有“雁枪”这种神器了。再扯远点,武松打虎当年是英雄,可是现在借他个胆估计也不敢去打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老虎。

那时候,因为食物短缺,野生动物就成了人们充饥的对象,人们会变着法子去捕猎,特别是冬季,动物毛皮价格高,大家捕猎野生动物的热情更加高涨。当然,包括斑鸠在内的野生鸟雀也是在劫难逃,大家用猎枪、鸟网、投毒等各种能够想到的方式捕获它们。那时候并不禁止私人拥有猎枪,也没什么保护法,大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没人管你。白猫黑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而我们不管什么办法,只要能逮到野生动物就是有本事。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问,斑鸠以前不在保护之列,那么如今是不是保护动物?我百度了一下,答案如下:斑鸠目前来说并不是国家保护动物,但是野生的斑鸠目前数量越来越少,它也是属于一般的保护动物,绝不允许贩卖。

目前野生斑鸠是“三有”保护动物,即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在国内部分省市属于三级保护动物,所以平时禁止买卖这类动物,以免触犯法律。但是我们在一些城市农贸市场依然看到出售斑鸠,这是怎么回事?一问方知,这些斑鸠都是人工饲养的。

其实,不管斑鸠是不是保护动物,我们都要保护它们,毕竟食用野生动物是不文明行为,毕竟斑鸠象征着爱情,枝头鸣叫嬉闹的它们也美化着我们的视野。

(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0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