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蹈者 >> 舞蹈者分类 >> 秦汉时期的舞蹈盛行,以供统治者尽情享乐
秦朝(前一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虽然只统治15年时间,但在历史演变的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秦始皇在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的同时,将多姿多彩的七国乐舞也汇集京城咸阳,以供统治者尽情享乐。这种汇集,客观上深刻地影响了古代乐舞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直接影响了汉代乐舞的发展。
汉代分西汉、东汉,分别定都长安、洛阳。西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又一强大的封建王朝。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洪流中,项羽和刘邦各自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参与了反秦斗争。秦灭亡后,项、刘之间展开了近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年,该下一战,项羽在“四面楚歌”中溃败,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刘邦取得了胜利,重建起封建地主阶级的统一政权汉王朝。
鉴于秦的酷政和连年战乱造成的国敝民穷、生灵涂炭的社会现象,汉初的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采取“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经过几代努力,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文景之治”。汉武帝时,为了适应封建统一国家的需要,他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并进行一些制度改革,使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他还连年征战,击败饭奴,开疆拓土,大树国威,为后来汉王朝的延续发展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在政治、经济稳定的社会背景下,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当时出现的《史记》、
“赋”、“乐府诗”等都是那一时期的文化代表。同时,汉代的乐舞艺术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强大的国威与富足的生活,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的乐舞艺术的追求。汉代的俗乐舞文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四夷乐”“胡乐”、“胡舞”风靡汉代。两汉的乐舞融汇了各民族民间乐舞的内容和表演技巧,舞蹈艺术水平大为提高。构成了我国乐舞历史发展的新高峰。
汉代盛行的俗乐舞
先秦时期就有俗乐和雅乐之分。俗乐多为表现民间习俗的歌舞,形式活泼多样,没有严格等级之分。雅乐则是朝廷规定的各种礼仪乐舞,有直接的承继性和政治需要,等级森严,表演规范,形式庄重,音乐和谐。两汉是俗乐舞的时代,盛行各种俗乐舞蹈,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是“角抵百戏”。各种杂舞、相和大曲、边境民族的民间乐舞等,也是汉代俗乐舞的重要内容。
角抵百戏广为流传
“角抵”在秦代就有了,它是一种展示“角”技艺的戏乐比赛形式。因受牛羊用角相抵的形象启发,故名“角抵”。《史记·李斯列传》载:“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毅抵优俳之观。”“优俳”是一种歌舞小戏。说明秦代已经把“角(毅)抵”和歌舞夹杂在一起演出。
到了汉代,“角抵”的规模不断增大,“角抵”的乐舞表演内容逐渐丰富,增加了假形舞蹈和幻术。“角抵”进一步扩充发展,其内容几乎包括了当时的各种表演技艺和音乐舞蹈,因为名目繁多,所以又称“百戏”或“角抵百戏”。张衡的《西京赋》描述了一场角抵妙戏”,其场面之大,内容之多,节目之妙,在东汉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整个演出共分五场:第一场《百戏》、第二场《总会仙倡》、第三场《鱼龙曼延》、第四场《东海黄公》、第五场《伥像程材》,每场又分若干小场。
第一场《百戏》,基本上是杂技表演,节目有:《乌获扛鼎》《都卢寻楼》《冲狭燕港》《胸突钻锋》《跳丸跳剑》《走索)。《乌获扛鼎》,乌获是古代的大力士,此节目是大力士乌获举鼎的表演。《都卢寻棒》,是都卢国人爬杆的表演。《冲狭燕濯》,冲狭是指杂技表演中的钻圈,燕濯是指表演者翻跟头掠水而过水盘,然后坐在水盘中如同燕子浴水一般。《胸突钻锋》,是人赤脚踩着用利刃扎成的阶梯,踩到最高处时,用胸、腹抵在刀尖上,四肢悬空的技艺。
《跳丸跳剑》,跳丸是展现表演者双手抛接木球的技艺,即把木球抛向空中,一手抛。另一手接,最多可以连续抛起7个木球。跳剑如同跳丸,只是把木球换成了剑,展现表演者双手抛接剑的技艺。《走索》,即踩钢丝,两人相对而走,走到中心相让而过。第二场《总会仙倡》,是扮演仙人、仙兽的歌舞会演,即表演者戴着仙人和仙兽的面具奏乐共舞。第三场《鱼龙曼延》,是奇形怪兽的舞蹈表演,其中有猴戏、象舞、鱼舞、雀舞等,均由人戴假面具装扮表演,表演时还制造了各种神秘的气氛加以衬托。第四场《东海黄公》,是有情节、有人物的歌舞戏。第五场《伥值程材》,伥懂是指幼小儿童,由少儿在人举的檀杆上做各种惊险体操动作的表演。上述《西京赋》所载“角抵妙戏”的五场节目,其中二、三、四场,即《总会仙倡》《鱼龙曼延》《东海黄公》都是歌舞。第五场《张僅程材》虽属体操技巧,也是古代舞蹈的基本功,可见在汉代的“角抵百戏”中,舞蹈艺术是主要内容。
舞蹈艺术和多种民间技艺融合表演,是古代舞蹈发展的特点和必经之途径。汉代角抵百戏盛行,在各地发掘的汉画像砖石上可见一斑。仅山东沂南汉墓画像石上的角抵百戏图,就有杂技、舞蹈等十来个节目。分别为《挪剑跳丸》《寻檀》《七盘舞》《七龙画瓶伎》《鱼舞》《梧桐引风舞》《戏车》《走索》《豹面人与童子》《驰马伎》。“角百戏”在汉代成为一种大型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广泛流行在皇廷后宫、贵族官僚和民间之中,是汉代最主要的乐舞表演艺术形式,也是汉代广大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汉书·武帝纪》记载:“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城内一演出角抵百戏,人们就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足见“角抵百戏”深受汉代百姓欢迎的盛况。山东济南出土的乐舞百戏组俑也能看出乐舞与杂技艺人同台献艺的盛况。
汉代统治者经常在重大活动中上演“角抵百戏”。《汉书·西域传》记载,西汉文景帝时期,为了招待来京都的四夷之客,举行盛大演出,用“角抵之戏以观视之”。汉代皇帝先后把细君公主(江都王刘建女)、解忧公主(楚王刘戊孙女)嫁给鸟孙王,送行时,举行盛大的百戏演出。汉武帝接见大宛诸国来宾,“令外国宾客遍观各仓库喊之积,欲以见汉广大,倾骇之。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角抵奇戏岁增变,其益兴,自此始”(《汉书·张蜜传》)。由此看来,汉代统治者向外国炫耀大汉帝国财富之时,除了囤积仓库的物品之外,便是“角抵百戏”,足以证明角抵百戏在汉代社会的重要地位。“角抵百戏”是汉代的典型艺术,它所囊括的各类表演是中国古代表演艺术的大汇聚,通过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汇融,既为中国戏曲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更为古代表演性舞蹈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