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者

立足民间的青海舞者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3/9/30 13:21:30   
年,经过多日的长途跋涉,一位身材高挑,相貌英俊的青年,从遥远的北京来到了青海,他的名字叫王毓信。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王毓信这个名字便与青海舞蹈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他根据青海民间舞蹈创作的多部舞蹈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大奖;他培养的舞蹈演员,成为了青海舞蹈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是新中国成立后青海舞蹈事业发展的先驱者和奠基人。王毓信从北京到青海年,青海百业待兴,为了发展青海的文艺事业,省文化局决定引进一批优秀的文艺人才,其中就包括王毓信。王毓信出生于甘肃兰州市皋兰县,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年,他又被保送到中央戏剧学院舞运班学习。他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很受老师喜爱。年,为了支援西北地区的建设,王毓信被分配到了青海。王珏是王毓信的儿子,他曾听父亲讲过一些当年的故事。“当年,父亲其实可以不用来青海,他可以留在上海。被分配到青海的是父亲的一位女同学,但是因为父亲较为年长,所以便主动与那位女同学调换,来到了条件艰苦的青海。”王珏说。年过耄耋的针世駉老人是王毓信的同事,年,针世駉也来到了青海,自此他便与王毓信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情谊。“初到青海的王毓信很快就成为了新成立的青海民族歌舞团的编导。可是,当时青海连一个专业的舞蹈演员都没有,他只能上街寻访合适的演员培养。”针世駉说。那段时间,王毓信每天早出晚归,到街上寻访演员。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毓信也确实发现了几个身体条件很好的苗子。经过王毓信的培养,这些孩子后来都成为了很好的舞蹈演员。“我20岁到西宁的时候,王毓信29岁。可以说,我就是他的第一个学生。当时,他是青海民族歌舞团的业务科副主任,他的业务能力非常强,对工作格外认真、严谨,对学生也很有耐心。”针世駉说。王毓信指导演员训练寻艺玉树针世駉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年他和王毓信、张亚民一起前往玉树搜集素材的往事。“年11月,天气格外寒冷。我们三人准备了大衣、毡靴和一些简单的食物。因为没有公共交通,单位也没有车,所以我们辗转打听,最终搭上了一辆银行到玉树运送银圆的大卡车。我们三个人坐在大卡车的车厢里,冒着严寒,走了11天后才到了结古镇。”针世駉说。在结古镇,王毓信和针世駉等人,第一次发现了伊舞。伊舞是一种载歌载舞,老少皆宜的藏族民间舞蹈。看着眼前舞曲优美、动作优雅的伊舞,王毓信如获至宝。他很快便和针世駉一起,在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开始学习。“王毓信学习舞蹈的速度很快,那段时间,我们请当地的藏族群众教我们跳舞,经常沉浸在歌舞的海洋中无法自拔。”针世駉说。尤其令王毓信和针世駉难忘的是年的除夕夜晚,因为无法回西宁,他们只能在结古镇过年。当天晚上,在结古镇的一处空地上,藏族群众燃起了熊熊篝火,歌舞通宵达旦,到处都是欢笑声。此后,王毓信便萌生了创作一场歌舞的冲动。在玉树,王毓信不断收集一些舞蹈元素。近半年时间里,王毓信和针世駉等人就收集到三十余首“伊”和其他一些舞蹈元素,这些内容都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王毓信收集青海舞蹈元素从玉树回到西宁后,王毓信便开始着手编导歌舞《草原的傍晚》。《草原的傍晚》由六男六女表演,用伊舞跳出了草原人民庆祝解放,迎接曙光的心声。这是我省第一次将伊舞这种古老的艺术搬上了舞台,自此,伊舞从遥远的玉树走到了全国。《草原的傍晚》问世后,受到了各界的好评。年,《草原的傍晚》在全省舞蹈评奖中获舞蹈创作一等奖。之后,《草原的傍晚》数次走出青海,前往外地演出。此后多年,王毓信深入青海民间搜集整理舞蹈。“父亲的一生,都在为青海舞蹈事业作贡献,他的足迹遍布青海的各个地方,很多土族舞蹈和撒拉族舞蹈都是通过父亲的搜集、整理、编导进入人们的视野。”王珏说。从年至年,王毓信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舞蹈人才,像普华杰、李汝林、才哇,他们都是我省著名的舞蹈艺术家。王毓信(后排右二)在北京师范大学留影王毓信指导学生图片由王珏先生提供第一台自创大型民族歌舞剧多年来,通过王毓信的搜集、整理和创作,我省许多优秀的民间舞蹈,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他也因此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省舞蹈事业发展的先驱者和奠基人。在他创作的许多舞蹈作品中,最为出名的是《草原银河》和《迎亲》。《草原银河》也是我省有史以来的第一台自创大型民族舞剧。针世駉说:“《草原银河》讲述了美丽滩藏族牧民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热爱家乡,兴修水利、灌溉草原,造福子孙的故事。”《草原银河》推出,便好评如潮。土族舞蹈《迎亲》是王毓信长期扎根在互助后创作的舞蹈。舞蹈取材于土族传统婚俗,民族特色鲜明,风趣的纳信、擀杖对歌、三揭盖头等别具情趣,数次出国演出。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中,《迎亲》获得了青海省创作一等奖,并获中央文化部创作二等奖,成为省民族歌舞团出访节目。王毓信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舞蹈作品,很多都成为经典,改革开放以后,很多舞蹈走出了国门,远赴美国、加拿大、突尼斯等国演出,好评如潮。作者:王十梅来源:西海都市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8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