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蹈者 >> 舞蹈者分类 >> 新年习俗流行于潮汕的英歌舞,具有浓烈的水
潮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潮汕英歌舞。潮州文化是古代潮州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相融合而产生和发展的文化。
潮州地区很早就有土著居住、包括越族中的僚、俚、畲等土著、这些土著都有文化、潮汕文化在形成过程之中、就吸取了这些土族文化的优秀成分。其次,潮汕地区现有的居民,其先祖大多是由中原地区先后移入的、为数众多的中原移民,也为潮汕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
再次,也由于各种原因,自唐宋至明清特别是汕头开埠以后,不断向海外各地移民,同时由于潮汕与海外各地经济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外交往的增加、海外文化也不断地传入潮汕,潮汕文化因此也吸收了海外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由此看来、潮汕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特色、是吸取古代潮州土著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的优秀精粹、不断融合与发展而形成的,这也正是潮汕英歌舞产生的文化基础。
由此可见、潮汕英歌舞的文化内涵包含着上述三种文化的色彩,其中,又以潮汕英歌舞所展现的傩文化与“水浒精神”最为值得探索与研究。
根据潮汕地区英歌民间老艺人的相传口述,秧歌队以表现梁山泊英雄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为内容。现在看到的英歌舞,以及往前追溯它的历史、历来秧歌队的装束打扮、进攻防守的击打动作、穿插分割冲锋陷阵,欢呼胜利等调度场,无一不是与这一故事有关。
潮汕英歌舞的“水浒情结”除了体现在其表演内容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英歌舞的脸谱上。一般头槌是秦明或关胜,红脸;二槌是李逵,乌脸;三槌是鲁智深、花脸;四槌是武松、武生脸。这种具有潮汕地方特色的脸谱、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舞蹈文化。
它将人物性格形象化、鲜明化:红色,热情与正义、它是赤胆忠心的关胜;乌色.庄严肃穆、它是正直粗犷的李逵;花验、多种暖色系搭配、它是疾恶如仇、爱憎分明的鲁智深。
如果说文学著作《水浒传》是用犀利而细腻的笔锋一笔一画雕刻出水浒传奇、那么潮汕英歌舞则是用个性化的脸谱、形象化的舞蹈动作塑造出人物形象、演绎着水浒精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潮汕地区独特的风俗环境孕育着英歌舞的“水浒情结”。
潮汕地区是南宋、南明两个汉族正统政权最后坚守直至灭亡的基地、而与之对立的又是元、清两个非汉民族政权,因此民族反抗意识和保家卫国意识十分强烈。
梁山泊名好汉性格各异、境遇也不同,但他们共同拥有着一种“敢于拼搏、行侠仗义、保国安民”的高尚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崇敬英雄、尚好武风的潮汕地区人们找到了共鸣,使他们敢于开拓与冒险、保家卫国的精神得到了延续。
《中华全国风俗志》中、有如下记载:“潮州人于新岁中、有足令人解颐者,即斯的所谓唱莺歌是也,其戏以三十六壮年男子饰梁山英雄、半执木棒、棒长盈尺;半执小鼓、鼓大如碗、举步亦趋亦跳,进退不紊。棒声、鼓声,噼噼啪啪。”
旷达不羁的“舞棒”、勇猛紧凑的鼓点,配合以水浒英雄们的传奇故事,英歌舞传达的是一种疏放与狂欢、一种民俗尚武、自强不息的精神。
此外、英歌舞的“水浒情结”不仅仅表现在直面描述梁山伯英雄故事上、它更是一种崇高精神的延续与发展、并将此精神延续在整个英歌舞中。如英歌舞中的后棚表演、几乎是以“大布马”作为最后的压轴节目。
这个节目表现民与官斗、身着明代庶民百姓服饰的人手持棍棒与身着清朝官服手执双锏的骑马人作战,最后以官员失败落荒而逃结束。其寓意十分明显、群众中传说它具有反清复明的意识、这种说法,印证了粤东地区在明末清初时,曾有过一段风起云涌的抗清斗争史。
人们以英歌舞的形式来传达自已的爱国情怀,这不正是水浒英雄们“保家卫国,行侠仗义”精神的再次延续。
潮汕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为潮汕英歌舞的“水浒情结”提供了文化底蕴、而戏曲则是对潮汕英歌舞中“水浒情结”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一方面,从英歌舞发展的本身上来看、有学者认为它的发展受到了戏曲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戏曲本身的特质来说,它的“唱念做打”对塑造水浒人物形象.完善戏剧故事起到了促进作用。
据年《普宁民族民间艺术情况调查汇报》所述:“在三百多年前,外江戏(汉剧的流派)曾演宋朝时梁山泊英雄乔装打大名府、抢救卢俊义的故事、其中有唱有舞、表演动人、为当地农民所喜爱,因为学习演出,逐渐将歌的部分取消而保留了其主要部分一一舞棒”。
农民从戏曲中得到启发,学习扮演梁山泊英雄故事、形成游神赛会中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清代广东的戏曲活动比较活跃、尤其是到了乾隆至道光的百余年间、社会稳定、贸易发达、为满足商客娱乐需求的戏曲活动逐渐兴旺起来、除了本地的戏班演出外、外省也有成百个戏班来广东演出、这些戏班统称外江班,他们演出的戏剧、也叫外江戏。
杨懋建在道光年间写的《梦华琐薄》就称清道光、咸丰年间,潮州、澄海形成了“乡风喜唱外江班”的习俗。
从上述种种可以得知、历史上戏曲在粤东包括潮汕地区演出活动的兴盛、这也印证了英歌舞的发展受到了戏曲影响的合理性。英歌舞中的“水浒情结”正是从以往的戏曲中沿袭而得。
此外、戏曲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为一体的特点,为英歌舞提供了借鉴作用。英歌舞中的水浒人物造型如李逵、鲁智深、武松、关胜等、从脸谱上勾勒的线条到绘画的色彩,到服饰样式的不同特色,无不参照了戏曲同类人物的造型。
因此可以说,戏曲既是英歌舞中“水浒情结”的基石、又以自身的特征影响着英歌舞对“水浒情结”的演述。
潮汕英歌舞中的“水浒情节”一方面是受到潮汕当地民俗崇拜英雄、爱国情怀的影响、英歌舞中水浒人物面具、《打布马》的故事内容以及伴随着舞棒而起的“背槌”布田,“拜年”、“洗街”动作等,都是一种水浒英雄精神的延续,是当地自强豪迈精神与爱国情怀的体现。
另一方面,英歌舞受到戏曲的影响、不仅使水浒故事本身得以继承与延续、而且使英歌舞展现“水浒情结”的方式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