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蹈者 >> 舞蹈者历史 >> 余韵飞扬,逐梦共富第七届杭州余杭艺术
记者葛家藤陈蓉 通讯员罗素洁
图片余杭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5月28日,第七届杭州余杭艺术节开幕式暨特色体育舞蹈大赛在杭州未来科技城隆重举行。本次艺术节由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主办,由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杭州市余杭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杭州市余杭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承办。
开幕式上,余杭文化保障卡正式首发,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处长仲建忠分别为三位市民代表进行颁发。余杭文化保障卡是新时代背景下“数字赋能,文旅融合,精神富有”的重大民生服务项目,余杭区也是浙江省首个发行文化保障卡的区县。余杭文化保障卡可在全区电影院、书店、剧院、旅游景区、体育场馆等符合条件的文旅场所使用,通过让群众享受更优质、优惠、多元的文旅服务,进一步释放文化消费潜力,助力杭州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
这场艺术节秉承“开放创新、品质共享、全民参与、文旅融合”的办节原则,聚焦文艺精品创作展示发展成果,线上线下联动,打造永不落幕的艺术盛会。活动期间,将陆续举办20项上百场文艺赛事、演出展览等,全面展示余杭的文艺气质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艺术与城市深度融合,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建设新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许玲娣致辞。她说,近年来,余杭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打造中华文明“朝圣地”和中华文化“展示地”的目标,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加快建设文化强区,纵深推进“创新余杭、品质之区、文明圣地”建设,奋力争当展示“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排头兵,先后获得了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余杭将以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区创建为契机,大力推进全民艺术普及,积极拓展服务圈层,以笔墨、以歌声、以色彩、以舞姿,描绘艺术之花盛开的多彩画卷,讴歌人民意气风发的时代精神,书写文化强国建设的隽永篇章,共绘余杭文化共富新画卷。
为进一步培育一批基层文化带头人,推动全民艺术普及,池沙鸿、张友国、池长庆、方瑶、王永林5位文化艺术界专家被聘任为余杭区全民艺术普及导师,将指导全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文艺精品创作和文化惠民等工作。杭州市余杭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邵素萍为被聘的文化艺术界专家颁发聘书。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梅芳在讲话中,她希望余杭以艺术节为契机,充分发挥文脉绵长、底蕴深厚的优势,讲好余杭故事、传递余杭声音,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推动余杭文化呈现愈加兴盛的新气象,为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随后举行了余杭区特色体育舞蹈大赛总决赛。该区各镇(街道)、相关部门、企业广泛参赛。在余杭区全面推动高质量建设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的号角声中,余杭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始终坚定地发展群众体育,用强健的体魄扛起时代的大旗。这次大赛共吸引了多名特色体育舞蹈爱好者的踊跃参与,年龄最小的9岁,年龄最大的有接近70岁,决赛现场不同年龄阶段、身着各异、各个行业的参赛者同跳一支舞,以优雅的舞姿和饱满的热情展现出特色体育舞蹈的独特韵味。
经过激烈的角逐,五常街道代表队获一等奖、径山镇代表队和仁和街道代表队获二等奖、区教育局代表队、瓶窑镇代表队、鸬鸟镇代表队获三等奖。
余杭文化保障卡是新时代背景下“数字赋能,文旅融合,精神富有”的重大民生服务项目,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普惠”的思路,以“群众需求+重点保障”为导向,推出荣誉卡、公益卡、惠民卡三种类别。这张卡实现了与看余杭APP、余杭一码通、志愿平台、支付宝等多个应用平台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消费场景融合对应,让余杭百姓获得触手可及的文化福利与便利便捷。
文化保障卡申领条件为余杭区户籍市民或在余杭缴纳社保的市民,主要分为:一是荣誉卡。申领对象为两优一先、兴村治社名师、现役立功军人、劳模、工匠、防疫医务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美丽余杭人、最美基层文化工作者、最美文艺志愿者、非遗传承人等区级及以上表彰荣誉获得者。此卡面值元,数量张;二是公益卡。申领对象为低保家庭、重点优抚对象、家庭经济困难者、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申领对象名单以政府相关部门审核为准。此卡面值元,数量张;三是惠民卡。申领对象为18周岁及以上的余杭区户籍或在余杭缴纳社保的市民(社保缴纳在年3月之前)。此卡分为A卡:申领对象优先为余杭户籍或在余杭缴纳社保的志愿者。优先用志愿积分益币(志愿汇平台)或相应时长(文明帮帮码平台,后续开通)兑换,此卡面值元,数量0张。B卡:若不满足上述卡类申领要求,可领取惠民卡B卡,B卡面值元,数量0张。
文化保障卡申领方式为实名注册登录后,确认余杭一码通授权,首页点击“文化保障卡”。进入后,申领对象处可查看申领的条件适用商家处,可查看能够使用优惠的商家信息。具体信息请查询官方发布网站或平台。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