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蹈者 >> 舞蹈者历史 >> 宋代文化博大精深,其文化至今仍活在当今
针对不切实际的地方进行反复推敲修改,使之符合逻辑顺序和人体运动规律。如此,就会形成最为具象、生动的创作源泉。
巴蜀地区众多的舞蹈造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支撑和创作塑材,是创作具有巴蜀地区文化特色的舞蹈艺术、进一步复活绚烂多彩的中国古典舞蹈的宝贵财富。
宋代文化博大精深,其文化至今仍活在当今。尤如宋体字以变化得当、刚劲有力而深受后人喜爱,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主流的汉字印刷字体和文本字体。宋代的宗教艺术尤其是石窟艺术中的飞天舞蹈图像,更是典型的宋代舞蹈形态的反映,为我们记录下当时的舞蹈语态。这些舞蹈语汇在时下古典舞、民间舞、戏曲艺术创作和表演中都能觅得其踪影,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巴蜀地区石窟艺术中宋代舞蹈造像的研究覆盖面广、零散信息较多,内涵较丰富、是一个可持续性研究课题,笔者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是一次探索性尝试,如何恰当把握石窟舞蹈形象的舞台再造方式,并将上文概括得到的巴蜀地区宋代舞蹈美学特征运用到舞蹈作品创作中。
艺术之根去研究佛教石窟艺术中的舞蹈形象,并不断创新,以丰富我们的舞蹈艺术造型及艺术创作,为繁荣中国的舞蹈艺术,实现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西汉张骞“凿空”西域,揭幵了中国古代官方开通西域的序幕,而民间的中西交流应早于官方。汉代己有粟特人入居中国,但至北魏,有关入华粟特人的考古发现却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飞天,作为印度佛教造型艺术的一种形式,伴随佛教教义与佛造像的附属而传播存在,并被赋予特殊的艺术美感价值。通过研究其在石窟造像的演变,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探究提供史料价值。
北魏云冈石窟作为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纽带,其窟内飞天浮雕造型的分析是其整个传播脉络的体现。
云冈按开凿的时间及风格特点共分为初探、融合、贯通的早、中、晚三个时期,其中,早期多为犍陀罗风格,中期受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出现宽衣博带衣服样式以及秀骨清像的南朝绘画风格的转变。其线刻与写实塑造的虚实结合雕塑手法的云冈模式,是佛、道、儒讲究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体现。
按其风格又分为三个时期,为犍陀罗时期、宽衣博带和犍陀罗并存时期、宽衣博带时期。
等到晚期,虽为民间造像,但风格趋于成熟,使塑造与线刻虚实相结合的方式成为“云冈模式”,作为对比,北魏、东魏、北齐等同时代的不同石窟其造型也大为不同,甘肃马蹄寺石窟群、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青州佛造像的飞天样式与云冈做对比研究。“张家样”、“曹家样”、“吴家样”开始成为其继承与澶变的造像模式。
龙门石窟、巩县石窟等在继承云冈模式的基础上,受中原文化与审美趣味的改变,开始由瘦骨清像向身短体腴的转变。此外,通过结合毕业作品的分析,借鉴中国传统绘画性与西方雕塑的写实性,探讨其技法相互融合新的造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