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蹈者 >> 舞蹈者历史 >> 元宵晚会最有深度的舞蹈,深度解读梦莲
说起莲花,有的人会想起周敦颐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的人会想起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但有的人则是想到《华严经》中“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萍,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
而笔者想到的,是河南卫视“元宵奇妙游”上的舞蹈节目——《梦莲》。
前不久,同属于国风,由知名作曲家关大洲老师为《梦幻西游》手游创作的游戏推广曲《梦莲》,以改编舞蹈的形式在年河南卫视“元宵奇妙游”上登台表演,于舞台上展现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国风音乐和舞蹈。
毫无疑问,《梦莲》的音乐和舞蹈都很优秀,但最吸引笔者的是舞者舞姿中所带有的佛教意味,并且表演者杨舞老师也在微博上说明,《梦莲》中有部分灵感来自中国佛教。而这些灵感,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每一个姿势都有着特有的宗教意义。
接下来便向大家深度解读一下《梦莲》背后借鉴的佛教象征。
随着音乐缓缓升起,舞者纤细灵巧的十指就如同莲花的花瓣般于屏幕前展开,顷刻间便用几个动作诠释了莲从初始花苞形态到最后盛开绽放的过程,宛如梦境一般瞬息万变,夺走了观众的注意力。
之后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便是一种取自佛教中的卧姿——“吉祥卧”。即右胁而卧,两只脚微微弯曲向内合拢,右手大拇指压放在耳垂珠后,手掌置于耳前,好像右手做出了一个枕头,摆放在头的下面,然后左手放在身上。而据佛教经典记载,采用吉祥卧能使身体不放松,不仅不会因散乱而产生邪念,还不会做噩梦,即便做梦,也是吉祥之梦。同时在历史上佛教对元宵节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据传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中原,汉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点佛”。之后到了南北朝梁武帝推崇佛教,“点佛”变成了“供佛”,并且成了遍布民间的习俗,而到了唐代起就成了法定之事。
到了这个舞蹈姿势里,灵感源自佛教中的“结跏趺坐”。这种坐姿俗称“单盘”,一手托腮,一手抚腿,其意义是菩萨思惟众生疾苦,因而这种造像的菩萨称之为“思惟菩萨”。半跏思惟像源自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兴盛于中国古代南北朝,是中国佛教艺术中重要的造像内容之一。
在这个姿势中,杨舞老师所捏的是佛教中的两个手印,分别是“施无畏印”和“施愿印”。“施无畏印”表示保佑、欢迎之意,可以消除人们心中的恐惧。“施愿印”则是代表慈悲、爱及善意的奉献,是佛陀面对信众们的祈愿时,会竭力替他们实现。这两种手印经常搭配使用,并且是旃檀佛像的标准样式。顺带一提,旃檀功德佛也是古典小说《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成功后确立的佛家封号。
同时,“步步生莲”也是佛教著名典故。据《佛本行集经·树下诞生品》记载:“生己,无人扶持,即行四方,面行七步,步步举足,出大莲华。”就是说释迦牟尼刚出生时就脚踩莲花,步步生莲。
并且莲花在佛教中也是“圣物”,是清净、圣洁的象征。因此修佛的人也被称为“莲胎”;佛刹称为“莲刹”;佛座称为“莲座”;西方极乐世界称为“莲邦”;佛国也被称之为“莲国”。而莲花之所以被佛教大力推崇,主要原因是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互吻合,“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众佛证道又是“同生于淤泥之浊,三身证觉”。再加上莲的四义对应佛的四德,即“香、净、柔软、可爱”对应“常、乐、我、净”。因此俗话说“花开见佛性”就是指有莲的心境就能消除业障,修得佛性。
而这个姿态模仿的是甘肃省敦煌莫高窟的其中一张壁画。壁画上画的正是佛教极乐世界中的“飞天神女”,是佛教中最具有艺术气息的形象。“飞天”传说是佛教中的司乐之神,时常飞舞在空中,抛洒鲜花,用歌声、舞姿、鲜花来侍奉佛陀,因此又称为“香神”、“乐神”。
随着音乐到了高潮时刻,舞者也摆出了敦煌壁画中最优美同时也是最著名的舞姿——“反弹琵琶”。在敦煌壁画中琵琶作为乐器多次出现,边弹边舞的绘画也有数十幅。其中有怀抱竖弹、挥臂横弹、昂首斜弹等,其中背后反弹琵琶是难度最高的,曾有人宣称是中国人独创的乐舞高峰,是舞蹈史上的绝技。而据传琵琶是在唐朝时期由西域胡人传入中原,反弹琵琶最早也是从胡人开始,因此成了盛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友好见证。
同时,这个舞姿的灵感来源于“西方三圣接引图”。西方三圣又称为阿弥陀三尊,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净土宗,亦称“莲宗”的专修对象。图中结的手印称为“下品上生印”,即接引亡者前往极乐世界时捏的手印。
从杨舞老师的精彩表演中,我们能感受到莲花的生命律动,亦能体悟到佛学之美,以及其中蕴含的浓厚哲学意味,其中每一个舞姿无不诠释着独特的东方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