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者

千万,冷军的画仍不算真正的艺术

发布时间:2023/12/14 12:44:18   
#冷军#在生时候只能够生活卑微,毫无名气可言的艺术大师(比如梵高,其画作在死后才真正的爆火)。冷军就如同一颗炙热的太阳般照耀着中国艺术从业者们,他让同行知道人无须离去作品就能够贩卖到数千万,仅需一幅即可让打工人从此过上财务自由的生活---上图为冷军的代表作之一《小姜》,从远处看或许平平无奇,但如果我们拿着放大镜去观看,那口中便会不自觉地喷出“纤毫毕现”、“人肉打印机”等等赞叹词汇---毫不夸张,冷军的每一幅画都达到了能和照片以假乱真的程度。甭管是人物的五官和肌理,还是衣物和动作,亦或者是各种物体(水果、机械、牛角等等)。从还原的维度来评判,我们都不得不给冷军送上一个大写的服字,也会不假思索地认可冷军作为当代中国艺术大家门面的资格---不过今天这篇内容我要给各位泼一盆冷水。哪怕冷军的油画够逼真、够价格高昂、也够名气。但我还是要说冷军称不上真正的艺术家,而他的作品从严格意义来说也算不上真正的艺术,这只是一种绘画的内卷化而已。当然,下面内容绝非我一家之言,而是我结合多篇文章和书籍得到的荟萃结果。你们可以持有不同的意见,但也希望能够好好的了解下面的内容。

01“内卷化”是什么意思?

近几个月来“内卷化”已经成为中文互联网的流行词汇。概括来说它形容某某行业竞争激烈,于是出现了类似囚徒困境的状态,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比过去要支付更多的劳动力,但平均每个人的所得都下降的局面---“内卷化”是一个外来词,最早的引入可以追溯回海归历史学家黄宗智在出版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其在书中将国内的人多地少的小农经济定义为内卷化,认为人口越多那投入土地的人力就会越多,但单位耕种密度的增加反而会让粮食的产出呈现边际减弱的局面,这事情其实也和马尔萨斯陷阱有着如出一辙的味道。而到了现代,内卷化则经常被用在互联网公司里的加班文化以及千万学生齐过独木桥的高考当中。那为什么说冷军的画作也是内卷化的产物呢?这其中有一个关键核心:低水平的复杂!同为创作,我们先来看看出自新西兰毛利人之手的毛毯---以及在建筑领域非常知名的哥特式建筑---如上两种创作初看起来都极为繁杂,也足以让我们呐喊出巧夺天工的赞叹。但不好意思,它们都属于内卷化的产物,因为都只是几个简单图案的重复拼合。它们复杂确实复杂,但从创作角度来评判的话,耗费的也只是海量的注意力和体力,没有太多的创意在里头。冷军的画作也同样如此。在他笔下的姑娘们的肌肤确实吹弹可破,而毛衣上的毛绒细节就更是纤毫毕现。但这类作品耗费更多的也只是创作者的时间和精力,通常情况下冷军的一幅画就需要雕琢一整年,而在绘画的过程中还需要用到假体模特以及照片和电脑来辅助观察---我不否认冷军的精益求精态度,但上述作为其实和在头发丝上绘画、在牙签上雕刻然后再用放大镜去欣赏没有多大差距。这些创作者可以被定性为“匠人”,而他们的行为与其说是“创造”,还不如说是“死扣”。如果罗老师的锤子手机公司能够持续运营下去,那其实他也能够和上述匠人们归为一队。毕竟说到底我也是曾经的坚果PRO1使用者,我很明白罗老师对手机的每一个细节和体验的优化都赋予了海量的精力。当然,你说什么创造性的东西那是少之又少的,他只是在不断死扣而已---所以罗老师成为不了乔布斯,而类比来说冷军的作品也只能算是一种“匠人的创作”,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如上内容当属我从“内卷化”的角度评判冷军的作品,接下来我将从“什么是艺术”的维度来衡量一下他的作品的价值所在。

02冷军的作品怎么就不是真正的艺术了?

“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两句话似乎人人爱听也人人爱说,但用和菜头的一句话来形容:“这两句话和没说,只区别于有否对空气产生震荡”。什么是艺术?如果你们的着眼点也只来源于百科的介绍,那能得到的也只是文学、音乐、雕塑、舞蹈、绘画、建筑、戏剧这七大概括性的陈述。但这只是结果,而非原因,真正定性一样事物是否真的属于艺术,还得看一个核心要旨:能否提出一个真问题,并给出有价值的解释!从宽泛的意义来说任何绘画都可以算作艺术,因为它们提出并解决了“景象和时间以及空间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回答了“哪一种景象才是真实的”)。但要论到“真正的艺术”以及让某位创作者真的称得上是“艺术家”,那他就得与时俱进,而非继续沿用前人的问题,以及用一种注定走不通的方法来予以解答。比方说绘制出《大笑的男人》系列的岳敏君,他的名气虽然不及冷军,而作品的售价或许也只有冷军的十分之一---但如果从上述标准来评判,岳敏君却是一位实打实的当代艺术家,因为他的作品通过一位又一位咧嘴大笑(更准确说是强颜欢笑)的怪人来诠释出了当今时代的某种扭曲的价值观:我们必须成功,我们必须快乐。仔细品味岳敏君的《大笑的男人》,你总会感受到那灿烂笑容背后其实更多的是辛酸和无奈---相反,冷军的超写实主义油画确实逼真,但这些创作其实和数百年前相机刚诞生时西方艺术家们通过小孔成像也好,用量尺去逐寸逐寸考究人体的比例也罢,从而绘制出来的一幅幅能够以假乱真的绘画所想要回答的问题没有多大的差别---当相机技术普及和发展后,绘画继续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呢?放眼数百年前,这些敢用人力去和科技对抗的画家们确实值得敬佩,而在当时选择较劲或许也是唯一的可以想到的解决方法。但如今已然是21世纪了,而过去数百年的艺术发展史也已经演变出了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毕加索的超现实主义,以及后来的后现代主义等等艺术风格。而这些艺术史上的大家们也用一幅又一幅震撼心灵的画作来诠释出了“照相机不可能触摸到的精神世界”,为绘画作为七大艺术之一奠定了牢牢的基础---但反观冷军的作品呢?是的,有很多小伙伴都会为他那巧夺天工的还原度所震撼,而在百科词条中甚至还能够看到“扫描式的寻找细节”这样的描述。但话说回来,这究竟是艺术家还只是一台扫描机器呢?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年出版了一部名为《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的书,而在其中就对“内卷化”有着这样一个精辟的定义:当某种文化发展到最终状态,无法自我稳定也无法转变成新的形态,于是只能使自己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由此可见,冷军的超写实油画只能算是一种迈不过思想上的创新,转而寻求在真实维度和照相机较劲的作品。他借用了一个陈旧的问题,然后在照相技术已经异常先进(手机也能拍出1亿像素照片)的当下用一种内卷化的方式来回答。这种较劲的精神或许曾感动过我们,但他真的不可算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03绘画的价值其实是一门生意

行文至此,我知道各位一定还有一个疑问:为啥冷军的作品就能够卖上天价呢?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也很简单,因为绘画的价值不完全由艺术水准来评判,或者说艺术的高低根本就是难以量化的事情。这更多的是一场生意,而生意的价值高低就得看有多少人相信商品的价值---如上道理来自《成功公式:成败背后的科学》,其作者为美国东北大学和波士顿复杂网络研究中心教授“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巴拉巴拉通过大量的数据给我们论证了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反直觉现象。譬如下面两幅画作,左图为《戴金盔的男子》,右图为《救世主》,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左图所谓的艺术价值要比右图高很多---事实上《戴金盔的男子》确实曾被认定为人类艺术史上的名作,而他的定价也是天文数字,但这一切都与所谓的艺术水准高低无关,只因它是伦勃朗·梵·莱茵所创作的。因为就在年以后,当这幅作品被实锤为伦勃朗的一位不知名的学生绘制之后,它便彻底的沦为一文不的存在了。相反,《救世主》的身价却从年的1万美元,变成年拍卖时的4亿多美金,究其原因在于它被认定为达芬奇的作品---不仅如此,巴拉巴西还考察了历史上的海量艺术家的发展经历,然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在竞争充分且各个竞争对手都技艺高超的艺术领域,真正决定画作售价的并不是所谓的“品质”而是“圈子”,只有那些能够得到在知名画展展出机会的艺术家才有资格在艺术史上留名。了解了上述内容,相信各位也不难理解冷军的超写实主义画作为何能够售价高昂了。是的,这虽然是一种绘画技艺的内卷化现象,但冷军所选择的方向却能契合广大民众对艺术品的粗浅认识。哪怕我们随手打开手机照相机也能够制作一幅媲美冷军的创作,但在民众的认知当中,照片是粗鄙的,而超写实画作却有着一整年的辛劳在里头---就像电视里的选秀节目,唱得好不好,歌词有没有内涵还不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得有个能让观众感动的奋斗过程,得满足观众对底层民众励志逆袭的设想才算及格呢!1.冷军百科词条2.岳敏君百科词条3.《成功公式:成败背后的科学》4.《到底什么才是“内卷”?》万维钢5.《谁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和菜头6.《周末,来点当代艺术》和菜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67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