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蹈者 >> 舞蹈者前景 >> 艺术传统文化借舞蹈破圈,专家探讨综艺
近日,中国舞蹈家协会与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联合发起综艺《舞千年》学术研讨会,邀请到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专家学者以及节目总导演就《舞千年》“破圈”及其背后的精神传承展开讨论。
《舞千年》由B站、河南卫视联合出品,将传统舞蹈与剧情综艺深度结合,穿越中国历史上四大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盛世,找寻古今最美乐舞。节目由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中国顶级舞团演出,在豆瓣、B站分别取得8.7、9.9的高评分。
《舞千年》何以“破圈”?
中国舞蹈家协会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生活整体发生剧变,舞蹈在市场上面临窘态。作为一门小众艺术,如果没有人真正意义上为古典舞买单的话,这种艺术样式本身很难有好的发展。《舞千年》透过镜头、以网络综艺的传播手段,展示原本局限在剧场中的舞台艺术。他认为,“是圈外的人,开始帮我们破掉这个‘圈’,逼着我们要往外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季芳芳认为,《舞千年》的“破圈”,要放在今天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来理解。在今天传统文化传播的生态环境中,平台在技术、社会和文化系统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连接了专家学者、专业舞蹈工作者、导演组、工作人员以及用户,也呼应了当下的国家政策。B站上观看《舞千年》的用户透过弹幕实时参与,构建了一个有趣的文化媒介生态。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副主编张延杰认为,《舞千年》之所以能透过这种形式“破圈”,核心在于B站作为年轻人社区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B站《舞千年》制作人、总导演姜小巍表示,在过去一年,B站国风类视频的观众数量已达到1.36亿,其中超过80%为18到24岁,“传统文化才是这个节目的内核,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在传统文化题材领域,制作一档年轻用户喜欢的节目。”
(图片来自节目方)
传统舞蹈如何综艺突围?
以舞蹈作为传统文化的切口,最为合适,因为不论服饰、礼仪乃至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故事——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都被舞蹈家沉淀在作品之中。“这些作品没有走入寻常百姓家,是很可惜的”,姜小巍说。河南卫视创新研发中心副主任、《舞千年》制作人、总导演冯铮亦强调,“做这个节目我们有三个相信,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相信好故事的力量,相信舞蹈本身的力量。”
《舞千年》对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做出了富有启发性的创新表达。节目没有采取传统的舞蹈PK竞技,而是用故事加24支舞蹈,开创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剧情舞蹈综艺模式;用不同导演多元化的创作风格对抗审美疲劳,甚至借鉴了王家卫电影、老版《西游记》乃至科幻等不同影视风格。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武艳指出,《舞千年》前六章节目中,包含了身韵、汉唐和敦煌三类古典舞,它们继承了我国不同时代和文化类型中的审美风格,生动地展示着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更迭。对于传统的继承,正是中国古典舞重要的文化依托。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师闫桢桢强调,这种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舞的呈现样式,将舞蹈这种感受性极强的艺术,嵌入到剧情故事这种现实感情支配的叙事逻辑里,运用镜头强化演员的情绪表达。不过,这些操作也存在难度和取舍,用镜头语言和具体化的叙事切入舞蹈整体,有可能减损《相和歌》这类厚重作品的美学空间。
中华文明如何创新叙事?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的讲话上指出,“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但传统文化的创新尝试,难免面临质疑和批判。
比如,部分观众误以为古典舞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古代舞蹈,应当严格复原。对此,学术界的想法比普通观众更为开放。实际上,古典舞本身是当代创作,正如罗斌书记指出,“古典舞是一个开放的结构,融合的尝试,是很多形态的汇集。从艺术机理上,对经典舞蹈做改编完全是可以的,受众也应按当代创造的东西去接受它。”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张延杰、武艳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自身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思考我们到底应该处在世界文化的什么位置。尤其是当代青年人,在放眼世界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有了更为清晰或是准确的意识。
今天我们的时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学,有一种朴素的、自发的“澎湃”。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雷博观察到,《舞千年》弹幕中有大量“美哭了”“刀死我了”这类强烈情感共鸣的表达。国风、国潮不只是一种表面符号的热潮,也包含更底层的精神涌动。
《踏歌》尝试用舞蹈的形式复现古代礼乐的意境,《幻世金刚》表现的守护精神,从大禹治水开始,始终是中国文明非常重要的内核。雷博认为,《舞千年》的“破圈”表明,“现代中国与古代中国在观念、文化、家国情怀,乃至在命运根源处一脉相承。这构成了我们心中被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经验不断激荡、不断建构的文化精神。”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