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蹈者 >> 舞蹈者介绍 >> 人类被迫进入农业革命的真相,族群的成功和
你们石有思考过为什么人类会进入农业革命的时代么?受到进步论的影响,绝大多数普通人认为石器时代人生活的艰辛,人们技术落后,劳作终日仅能维持生计,更无休歇与积余。难以想象当时的狩猎者何以维生,这算哪门子生活?既然狩猎采集者的生存苦不堪言,农业绝对是一个很有前途的选择,然而真相并非如此。
有些现存的采集狩猎部落拒绝进入农业时代
农业给人类带来一个福祉就是勤苦耐劳的品质,大家印象中的农民大伯大抵都是辛勤劳作朴实无华的代表。其实农业也将普通人束缚在了这一片土地上,相比以往先民的狩猎采集的自由,农业更像一副枷锁。很多狩猎采集者不愿进入农业。巴西政府曾经提供开垦了的土地和种子,引导博罗罗人—一个狩猎采集部落进入农业,最终以失败收场。非洲狩猎采集的瓦西喀利人对劝告他们从事农业的传教士说:“难道猴子会饿死吗?我们了解森林和水道,我们从一个地方迁到另一个地方,是神要我们这样的。”
狩猎采集的生存方式所持续的时间,在人类的历史中占据压倒优势。那时候没有文化和科技,可是人类凭借火、粗陋的石器、族群内的语言交流,已经在生物竞争的世界中占据了优势,他们是适者。所以农业的诱惑并不足以改变现状。
即使掌握农业技术也不一定会进入农业时代
创新是独特稀有的品质(创造力)在早期石器时代,人类对自己生存地的全部植物了如指掌,但以为在迈向种植的道路上,还依赖一些极其特殊的、可遇不可求的因素。同种族的成员们,都居于存在着野生稻麦粟的地带,却绝非个个都独自走向农业的道路。传播论的主要的,堪称“人性上”的根据是创新是稀有的。不管人们潜在的独创力如何,现实中发生的是:独创是稀有的。毕竟不是一个全民爱发明的时代,讲究创新精神。
2.古地肥沃的优越性
在真正进入农业时代之前,人们也已经拥有收割小麦的石刀,以及加工小麦的石磨,然而这些,并不足以支撑人类大规模进行农业的理由。而古时一个地带的野生稻麦的收割是一次性,还是可持续的呢?事实是收割并未减少一个地区的生产力,反而增加了它。引用明代朱孟震《西南夷风土记》中的话:今滇西地区有“野生嘉禾,不待播种耘褥而自黍食,谓之天生谷,每季一收,夷人利之”。也分明透视出其可持续性。难道收割不会造成地力衰减吗?可能未驯化的稻麦易脱落,因此只能收割到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脱落的种子有些发了芽,有些化作肥料,故此地野生稻可以持续生长。大自然的给予这样充沛,三周就能收割一年的食物,为什么还要自己种植呢?相比于现代农民的种植绝大多地方水稻一年一次收成,还要撒许多农药化肥,其中辛苦也远比当初了。
是什么原因使人类被动进入农业时代了
生育优势(一夫一妻制)而引发的定居雌性黑猩猩每6年才生育一次,而雌性倭黑猩猩(它们生活在一个食物更丰富的环境中)则约每5年生育一次。倭黑狸猩的生育率几乎是猿类可以承受的最高的了,因为它们要花4-5年时间哺乳,还要花差不多同样的时间背着它们的孩子。有时它们生育时间相隔过近,会不得不同时哺育两个后代。
人类初始期生育上的优势靠一夫一妻制什么获得。父亲的协助使早点断奶成为可能,这解释了为什么是人类,而不是猿统治了整个地球。人类的生育优势在继续扩大,第二个促进生育的手段是定居。一个经常变换营地、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母亲只能带一个孩子和很少几件随身物品。在第一个孩子学会跑路之前,她是不能生第二个孩子的。事实上,到处流浪的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通过哺乳期无月经、禁欲、杀婴和堕胎等办法,把孩子出生的间隔安排为大约每4年一个。相比之下,定居的部族由于没有在迁移途中携带小孩这种问题的限制,他们可以多生多养,只要养得活就行。一夫一妻制使得人类女性的生育从黑猩猩的6年一胎进展到4年一胎,定居成就了2年一胎。
2.定居所呈现的人口爆发的压力
随着人口的暴增,原先的沃土并不能产出足够的食物。于是族群的一小部分人口,就被迫去选择离开族群,带着他们的粮食种子,选择一个地方播种。至此,人类开最终走上了农业革命时代。而人类一旦开启了农业文明,这条路必然是一条不归之路。农业所带来的人口增长,足以在双方较量过程中占领决定性优势。
农业革命开创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先河,这是一个族群的成功,然而微观到每个个体,则需要承受农业革命所带来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