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蹈者 >> 舞蹈者介绍 >> 当红楼梦走进芭蕾舞世界红楼幻想曲
自清乾隆五十六年(),小说《红楼梦》第一次以印本形式出现以来就受万众追捧,至今两百余年中,痴情者将其读成情诗,文史学家将其读书成史书,好事者将其视为秘史,总之一部《红楼梦》摇曳多姿,横看成岭侧成峰。在戏曲舞台上,《红楼梦》题材也十分火爆:年江苏文人仲振奎就创作了《黛玉葬花》一折,据统计清代的“红楼”戏有17种,民国时期的“红楼”戏有30种,建国之后数量暴涨,超过前两个阶段的总和,如越剧、评剧、川剧、黄梅戏、龙江剧等剧种都有相关题材的剧目。
陈晓旭饰林黛玉由以上数据可知《红楼梦》由小说而戏曲、由纸面而舞台的盛况,两百年来连绵不绝,其实《红楼梦》在年还曾被搬上芭蕾舞舞台,成为中国第一部交响芭蕾舞剧。古典与外来的结合乍一听显得不伦不类,《红楼梦》与芭蕾舞也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甚至有些滑稽,但这部剧被认为是较成功的。之所以令人觉得奇怪,主要是因为大众较为习惯戏曲或电影电视的叙事化演出,一下转不过弯来,而这种“土洋结合”又缺乏先例。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戏曲是在叙事的过程中抒情,可以说是叙事与抒情因各出戏、各剧种不同而有所侧重;芭蕾舞也有抒情与叙事两种思路。这两种种思路都是来自国外,对中国来说,芭蕾舞本就是“外来者”。美国的芭蕾舞大师巴兰钦致力于无情节的小型芭蕾舞剧,而另一位芭蕾舞大师苏联的格里戈罗维奇完全与之相反,致力于创作情节复杂的大型芭蕾舞剧。这位格里戈罗维奇就是中国的交响芭蕾舞剧主创编舞的老师。在准备将《红楼梦》搬上舞台之时,主创人员就确定了创作基调:淡化叙事,不做哑剧。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习惯了电视电影和常规叙事小说的观众欣赏芭蕾舞是有一些困难的,就拿交响芭蕾舞剧《红楼幻想曲》来说,全剧几乎没什么抓得住的情节让观众记住,给人印象深刻的皆是场面。全剧共有三幕,每一场都由三段舞蹈组成:第一场的三段舞蹈是“鬼蜮世界”、“相遇”、“抗争”;第二场的舞蹈是“屈死魂之歌”、“葬花”、“眷恋”;第三场的舞蹈是“红白喜事”、“诀别”和“宝玉出走”。
芭蕾舞者(与文章无关)全剧也没有从青埂峰说到甄士隐,找不到黛玉进贾府、元妃庆元宵、查抄宁国府等等情节,能看到的只有两人相遇、黛玉葬花、宝黛分别和宝玉出走等主线,这部芭蕾舞剧《红楼幻想曲》可以视为是“宝黛之恋”。更为巧妙的设计师全剧仅有两个“舞台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即宝玉和黛玉。其他人都是头戴阴阳面具,即是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的象征,薛宝钗也在其中。剧中设置了鸳鸯、金钏、尤三姐三个冤魂,主创人员称其代表着大观园中被迫害逼死的女子,毕竟这一类人太多了:晴雯、瑞珠、司棋等等,这里是艺术简化处理。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黛玉葬花)一般印象中芭蕾舞与锣鼓应该是不相衬的,但在《红楼幻想曲》的第三场第一个舞蹈“红白喜事”中就使用了锣鼓声开场。一边是宝玉洞房,一边是黛玉临终,从场面色彩、音乐等方面都形成了强烈对比,这一番操作下来,本来“洋气十足”的芭蕾舞就是充满了民族特色,这样的舞台搭配值得铭记。这部剧久演不衰,还曾在纽约公演。
参考文献:朱小珍《“红楼”戏曲演出史稿》
肖苏华《音乐舞蹈系列芭蕾舞艺术欣赏》
《红楼梦学刊》(一九九二年第四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