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者

黄河谣逐梦记一个秧歌古村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3/7/23 23:00:54   
北京青春痘医院 https://m-mip.39.net/fk/mipso_8598820.html

石丽萍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同时也孕育了古老的齐鲁文明;商河,这颗镶嵌在黄河岸边的明珠,以千年的文脉传承着灿烂的黄河文化。

商河与黄河息息相关,一脉相连,奔流不息的滔滔黄河水,夹带着高原上的黄土,孕育了这片金色的土地,余万亩肥沃的耕地养育着58万勤劳、勇敢、智慧的商河人民。

(图片选自网络)

商河鼓子秧歌是黄河文化的优秀遗产,被誉为“汉民族北方男性舞蹈的代表”。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形式,它具有豪迈奔放的特点,“打起鼓子惊天,跑起场子热火朝天”的豪言壮语在民间广为流传,鼓子秧歌的恢宏气魄和文化渊源,在我国优秀民间艺术遗产中独具一格。

商河民间艺术团带着鼓子秧歌到多地演出并屡获殊荣,年在中南海向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年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六次代表山东参加全国大赛,五次荣获最高奖。年,商河鼓子秧歌舞进钓鱼台国宾馆,举办“山东商河鼓子秧歌走出去”新闻发布会。商河鼓子秧歌还舞出国门,到日本、韩国、瑞典等国家演出,把鼓子秧歌的民族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

作为商河鼓子秧歌的传承者和推广者,李传英在商河县家喻户晓,从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落地到打造秧歌古村的经营建设,他身先士卒躬体力行。作为济南市人大代表,他深挖鼓子秧歌黄河文化、齐鲁文化的历史渊源,多次提案“保护活态非遗铸造乡村振兴”,经过多年努力,带领村民实现了从省级贫困村到生态人文庄园的巨大转变。

袁窦村位于商河县孙集镇,从省道往北可通过一条宽敞的人造马路进入村子,马路一侧的展示墙描摹着鼓子秧歌的各种姿态,或灵动或铿锵或刚劲或柔美,通过画中的一招一式可领略鼓子秧歌文化的独特之美。

鼓子秧歌原称“跑十五”,“闹十五”、“扮玩儿”,后来统称为“鼓子秧歌”,商河鼓子秧歌分“插伞”、“举伞”、“扛伞”三大流派,有伞、鼓、棒、花、丑五大角色,个场镇图,商河县多个村庄的村民,除了在田间做农活儿,剩余的休闲时间大多用在舞秧歌上。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只要鼓子敲起来,秧歌随时随地可以舞动起来。

提起这条人造马路要追溯到年,9年前村子还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大多是崎岖不平的黄土路,一到阴天下雨,黄土路便和成泥,深一脚浅一脚怎么都走不出泥坑子。夏天走泥洼路,冬天走冰冰路一走一个大趔趄,给村民出行带来不便,也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据村民介绍,从省道通往村子的这0米路面是进出村子的最好途径,这么多年始终没有打通,一直到李传英再次回村,才有了改变。

“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李传英,他多次现场勘察亲自测量,听取老百姓的心声和想法,切身体会到大家伙出行不易,如果不把这条主干道修好,就不可能过上好日子。他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天堑变通途,改善大家的出行方式。

9年前的李传英是商河棉厂的正式工作人员,手里捧着让人羡慕的“铁饭碗”,同时也是土生土长的袁窦村人,每次回村看着眼前低洼不平的泥巴路,心想着乡亲们的生活状态,心里不是滋味儿。经过慎重思考,他向单位辞职回村修路,有人以为他是心血来潮,当他把多年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开始购买材料的时候,村民们知道他是动真格的了。

李传英带领施工团队昼夜赶工,昔日的泥巴路变成了畅通无阻的大马路,修路背后有李传英四处筹钱的艰难,也有日夜赶工的辛劳,更有统筹调度的疲惫,当资金不能支撑到修路完工时,他到处筹钱,最终用万元坚持把项目干完。

袁窦村还有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垃圾湾,由东向西堆积的生活垃圾有多米长,随着时间延续,臭不可闻的垃圾越堆越高,摊子越铺越大,夏天温度高时会散发出恶臭味,苍蝇蚊子附着在上面,掩鼻而过是很多人路过此地的真实写照,严重影响村民的卫生健康。

经过多方协调,李传英召集众人把所有的垃圾全部清理出去,进行工艺处理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把曾经招人诟病的垃圾湾改造成了养鱼池和养虾池,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丰富了大家的钱袋子,一举两得的治理措施让袁窦村民交口称赞。

而今的袁窦村绿水青山,垃圾湾旧址现在流淌着清澈的溪水,两侧是茂盛的芦苇荡,偶尔有鸟雀从此路过,大爷们坐着马扎晒太阳,嘴里聊着那年李传英处理垃圾湾、修建马路的种种趣事。

现如今脚下的这条马路迎接着来往的人群,每天有大量的私家车和外地访客到此观摩学习,这条路是进出村子的必经之地,没有人知道路原来的模样和修路背后的各种艰难,而路的尽头坐落着用亩盐碱洼地改造的另一重大文旅项目———秧歌古村。

年6月,一张红头文件出现在李传英的办公桌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年度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名单,商河文化和旅游局提报的《商河县以“非遗IP”推动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成功入选。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秧歌之乡”,商河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文旅融合发展相结合,通过打造非遗IP,借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走出一条“新时代乡村遗产活化传承”的路径。

项目的申请内容和文件中提到的非遗传承,是李传英每天工作的日常。在成功打通袁窦村第一条主干道之后,他又把鼓子秧歌这一国家级的非遗项目看在眼里,他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承下去。

李传英在工作中发现,逢年过节或遇上特殊节日,大家会即兴舞秧歌,缺乏平台凝聚力和组织协调性,也存在局限性和闭塞性。为了更好的传承和推广,年李传英盘活袁窦村盐碱涝洼的闲散土地亩,投资5万元,依旧延续因地制宜的理念,历时6年成功打造商会文旅项目——秧歌古村。

从进村的主干道米处向右拐,就进入了秧歌古村,古色古香的篱笆墙上悬挂着商河鼓子秧歌从起源、发展,到兴盛不同阶段的画轴,伞的大气、鼓的浑厚、棒的灵巧、花的优美、丑的诙谐,把鼓子秧歌的招式和内涵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同时把农耕文化、孙子兵法、周易等相关的传统文化和秧歌文化做了有机的融合,让大家了解非遗项目的同时也要记住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

古村内部设有有专门的表演分区,包括表演“求年于滳”的祭祀区、表演“沙场点兵”的军阵表演区、表演“欢庆丰收”的庆丰收大型舞蹈展示区。在古村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的演变,从祭祀行军到周易八卦,年的华夏文明融于其中。

在经营建设方面,李传英以大局为重,一心想为村民谋福利,打赢脱贫攻坚战,让“非遗”传承成为群众增收新渠道,他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广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劳动力实现就业。在用工方面,以招收当地农民为主,积极吸纳他们进入秧歌古村务工,使村民不出家门就可以打工挣钱,给当地农民群众寻找到了一条发展之路。

秧歌古村现有的多名员工,一半以上都是当地农民。这种义利兼顾、德行并重的善举不仅解决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多方面困难,也避免了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等各方面安全隐患,维护了农村发展的和谐稳定。

为了让园区更具文化氛围,后期增加了以商河鼓子秧歌为主题的民俗馆、民宿、秧歌宴等康养模式项目,目前秧歌古村已发展成为优秀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如今,秧歌古村的发展得到了多部门的嘉奖,年被山东省工商联评为山东省民企帮村优秀企业;年、年被济南市发展实体经济领导小组现代农业发展工作组办公室评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年被济南市农业局评为市级都市园区;年被评为国家AA级景区、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年被山东省教育部办公厅评为山东省中小学研学教育基地、济南市非遗传承示范社区;年荣获国家级3A景区。

活态传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不忘初心、不负韶华,李传英把传承文脉、振兴乡村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社会效益、文化效益,赋能文化自信、民族复兴。在第十七届济南市人民代表大会上,李传英建议构筑齐鲁文化新篇章“打造鼓子秧歌文创孵化产业园”代表联名建议得到市政府高度重视。

袁窦村原来是一个省级贫困村,有顺口溜这样唱道:“此地当初荒草滩,处处荒凉垃圾湾,北风一刮沙满天,荒无人烟……,”而今袁窦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河鼓乡声振天,袁窦人民舞蹁跹,中华盛世新纪元,人民生活乐逍遥”。

沧桑变换,日月更新,商河这片古老的热土,正焕发出蓬勃生机。鼓子秧歌必将走出国门,融汇到世界舞台,那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是中国新农民的可喜风貌。

作者简介:石丽萍,青年作家,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山东省第26届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山东省第21届作家班,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济南稼轩文化交流协会理事,历城区作家协会理事。自媒体《榜样面对面》主编。作品入选《中国当代诗人全国联展》、《中国诗影响》、《中国当代爱情诗典》、《山东文学》、《济南日报》、《山东诗歌年鉴》、《世纪诗典》,出版文集《十诗人诗选》、《醒着的夜,睡着的海》。

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53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