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的“广场舞”是席卷了每一座城市的小街小巷,但是我们剧场里边的“舞蹈”面临的却是一次又一次不尽如意的上座率。大多数人除了能在各类央视晚会或者地方晚会能看见外,几乎看到她们的存在,取而代之的倒是各类现代演唱会的伴舞,和影视剧作为“卖点”的设计。我们的学院派舞蹈,在“艺术与市场”的博弈中进退维谷,似乎似乎迷失在了现代化的过程中。好在湖南卫视在娱乐化,流量至上的活久见时代,再度扛起了人文精神的大旗,牛大了,为前面一些低分的国产剧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它把这“迷失”的艺术搬向了移动互联与电视,推出了国内最具视觉盛宴的综艺节目——《舞蹈风暴》(豆瓣9.5分)节目组自年10月5日首播以来,无论外界如何炒着热度赚着热点,湖南卫视始终把《舞蹈风暴》作为自家的主打综艺主推——就像是自己“亲儿子”所有的流量与资源全部给了它。每期平均万次的播放,总栏目6.3亿次播放,几乎每期节目位列同档收视率第一。节目的热浪从漠河刮到了腾冲,良心宝藏综艺,给我冲啊!在中国影视市场其实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综艺节目想要在流量市场上取得不俗的业绩,有两种方法是必须要采用的:一,邀请大牌明星入驻,给节目带来原始巨大流量。二,不断强化嘉宾间的矛盾,没有矛盾就制造矛盾,用冲突吸引人,冲突完了就各种卖惨,催泪,说自己成功路上多么不容易,然后营销造势,上热搜拿流量。而《舞蹈风暴》则真是这个流量时代的一股清流,它的万次播放完全是靠自己拼出来。节目做反其道而行,彻底抛弃了过去的“制造戏剧矛盾冲突”和“催泪”的手法,反映出来的仅仅只是选手与评委之间的专业上的意见分歧相比起《某请就位》的节目李成儒和郭敬明陈凯歌的“敌对”式分歧互怼,在《舞蹈风暴》里边是这样的:扬扬:因为素朴,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沈伟:猪不一定要被人吃才可爱。这些导师们口口金句,一手好口才,这种专业上的分歧反而强化了温情。观众们记住的是:陈添的《逆流》:“犹如,鲤鱼一跃龙门,他的一跃,得到了四位评委肯定。华宵一的《长相思》:“是他跨越了时空,古今舞蹈艺术的对话”黎星的《稍纵即逝》:“教科书般的经典跳跃、翻身、对折...丝滑度美如画”罗昱文《问月》:“透露出来一种荒诞与滑稽的无力感”这些“不太红”的舞蹈演员们,优秀到会让观众忘记导师阵容的存在啊。要知道在导师阵容那可是沈伟,沈培艺,扬扬,张艺兴啊,就连主持人都是何炅。沈伟就不用多介绍了:舞蹈圈内耳熟能详的“龙头”,获得过“尼金斯基奖”等国际奖项,还担任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意策划。沈培艺是舞蹈圈内的教育领军人物,早年间国内最早出去在顶尖舞台上参加舞蹈比赛的著名舞蹈家。杨杨就不用多说了:她本身就是国内著名舞蹈电影节目制作人。张艺兴,刚从街舞出来,他所代表的本身就是街舞这一领域,在给出打中审美取向的同时,他也能给出那些街舞演员们更多专业性的点评。可节目组的匠心设计,让人们忘记了导师的存在,导师们也没有说着让观众听不懂的专业性知识,通俗的话语间又流露出每一个导师的“文化绿洲”:“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个天使和魔鬼,就看我们愿意喂饱谁,饿死谁”——沈培艺。人不红怎么了,在这里的所有导师主持人都是陪衬。在这里永远是温情第一,比赛第二。每一位被淘汰的舞蹈演员们都是微笑着离开,没有怨恨也没有失望。剪辑师也没有作妖,剪辑师不再去放“催情卖惨”的画面,而是直接把镜头对准了那些在现场感动而流泪的画面。去年的第一季,胡沈员在表演结束后,他不说自己的催泪故事,只是简单的解释了他下为什么要特意去设计其他演员都会做的倒立动作。他说,小的时候练的是倒立,发现沙发底下经常会有灰尘,还有遗失的弹珠,那一瞬间让他明白,倒立动作虽然简单,但是人能在这里发现不一样的世界。最后他又说:自己在国外演出,票总是能几个小时内就被售空,台下都是一群老外,但是在国内演出,起码得提前半年宣称,并且即便如此的卖力宣传,演出时的观众也不太有太多观众。相比起那些动则几万人十万人的大型演唱会,舞蹈演出的环境实在差远了。伤感背后,更多的是理想。胡沈员想改变这一切,所以他来了。胡沈员不是一个人,在他的背后是组怀有理想的专业舞者。相比起过去的《舞林大会》和《舞动奇迹》,《舞蹈风暴》调集的是全国最顶尖的舞蹈资源。从组专业舞者中挑选出最优秀的50组选手。在“娱乐性大于专业性”的流量市场上,《舞蹈风暴》用“专业性大于娱乐性”——与此同时,节目组让向来撑大场面的何炅走下台,他不再担任传统意义中站在台面上引导流程的主持人,在《舞蹈风暴》里边,何炅所担任的是“融入赛场”的主持人,以及第二现场主持和场外记者的身份。虽然这可能会让观众们吐槽是不是“何炅”的设立完全没必要,但实际上,正是因为何炅用“采访”和“探班”形式的出现,我们才能听到除了‘谭元元”这种国际芭蕾大师外,那些更多的年轻演员和草根舞者的心声。节目组愿意把更多的镜头对准那些“年轻”和“草根”选手的面孔上,即便没有收视率,没有商业价值,不赚钱也要这么做。相比起“娱乐至上的流水线产品”,节目更希望能够在每一个观众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作品和舞者能够在观众的内心构建起一道共鸣的桥梁。与此同时,由于舞蹈的动作总是稍纵即逝,节目组为了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欣赏到舞者的舞姿,他们搭建了“风暴时刻”——在圆形舞台上,布置了个相机,节目组规定每一位选手必须在作品中设计一个夺目的动作,等到这个夺目的动作开启时,台下的个相机同时拍摄,构成度全景定个影像。记录每一位舞者的“风暴”瞬间。虽然从某种意义上,由于舞蹈本身的连贯性,这种放大瞬间的全景定格,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舞蹈艺术的连贯性。但是必须得承认的是,正是因为这个全景镜像的定格,人们才有了更多的视角去欣赏舞蹈的美。更何况,在大多数同类节目中,许多评委在对选手进行点评时,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回放,但是由于回放时的受限于角度原因,很多时候会出现回放上的瑕疵问题。而度的“风暴时刻”则完全突破了传统摄像中的局限性,放大了瞬间中的细节,在视觉上让观众们感受到舞蹈者的震撼同时,也给评委席上的导师们提供了更多的评判依据。所有上季重庆不齐舞团的“风暴时刻”,竟然连外行人的何炅也能看出来,他直言:有个选手跳地晚点点。去年李响在“风暴时刻”惊艳四座的时候,沈培艺也激动的说:“他在空中的脚尖、脚背、每一个关节的规范,毫无纰漏”。在现实的困境与流量市场面前,“风暴时刻”就如同一面放大镜,有的人在这里跌倒,有的人在这里涅槃重生,谢幕过后,仅剩下感激。有的时候想想,大家总是嘲笑着那些学舞蹈走“艺考”的年轻人们,最后只是为了混大学四年最后回机构当老师或者开个舞蹈培训班。她们又何尝没有过当大明星和去更高舞台的梦想呢?只是在整个娱乐化的时代,舞蹈作为“高,精,尖”的小众艺术,它很难去拥有更多的受众,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审美期待。毕竟我们还有太多的人在为温饱而担忧,他们又怎么会去花一天的生活费,去看一场他们可能根本就看不懂的艺术。在艺术共赏共享共建的时代,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舞蹈风暴》的出现,就是这段征程的转折点。敬自由,也敬每个正在奔向梦想的你与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