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者

绵阳安州构建3N次方理论宣讲矩阵让

发布时间:2023/11/6 13:16:04   
北京好手足癣专科医院 https://m-mip.39.net/fk/mipso_8598871.html

近期,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龙泉村的一栋栋农房前,挂满了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在村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说起年年丰收,聊起幸福生活,村民们喜上眉梢。

“从‘田不平、地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到‘口袋富、脑袋富、家家走上幸福路’,安州这些年的变化真是可喜啊,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农村生活变化翻天覆地……”当地理论宣讲员徐琴慧正生动地宣讲着党的惠民政策。村民们围坐一旁,听得津津有味。“这些变化我们都有切身体会!”返乡创业村民张怡站起来说,“农活全机械化,宽敞平整的乡村公路通到了家门口,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从社区广场到乡村舞台,从机关单位到工厂车间,从学校课堂到“两新”组织……在安州区,各类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活动的场景随处可见。近年来,安州区创新“3+3”工作机制,打造“3+N次方”矩阵让理论宣讲有力量可持续,创建“美丽花城”新时代理论宣讲品牌,推动理论宣讲更加专业化、规范化、行业化、特色化,让基层理论宣讲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完善“三个体系”凝聚最强力量让“独角戏”变“大合唱”

作为革命老区之一,安州区红色资源非常丰富。如何用好用活这些红色资源?安州区着力在组织、人才、供给体系上下功夫,不断夯实宣讲基础。

在创新思路、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安州区统筹宣传、文联、社科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力量,成立了理论学习和宣讲专班,建立联动机制,用好组织、统战、党校、教体、乡镇等资源,建立起由“美丽花城”新时代理论宣讲团牵头、22支宣讲分队支撑、多支宣讲小分队组成的“1+22+N”组织体系,实现个村、34个社区宣讲网络全覆盖。

为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做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安州区以多业态宣讲连接各年龄层群众,打造“全链条”宣讲格局。以名机关党员、干部和各级基层宣讲员为主体,充实先进典型、专家学者、道德模范、家庭医生、致富能手、“五老”人员、文艺骨干、思政教师、退役军人、能工巧匠等优秀宣讲人才近人参与,开展互动化宣讲余场次。

“红军走过老望沟,红色文化要传承。旅游是条新路子,待到秋来伴君行……”日前,位于安州区千佛镇老望沟村的红色走廊上,掌声雷动。“安州老兵”红色宣讲团成员冯文斌,在一曲慷慨激昂的《老望沟之情》后,饱含深情地讲述了以《八里河东山战区记忆》为题的那段难忘经历。

近年来,安州区通过广泛收集群众需求,精心准备了《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从优良家风中汲取力量》《赓续红色血脉助推乡村蝶变——老望沟村变形记》《旅游业点燃乡村振兴梦》等上百条“宣讲菜单”,以“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大众评单”的“我选你讲”方式,为群众送上一道道内容丰富、口味十足的理论宣讲“大餐”,推动理论宣讲常态高效进行。

为完善供给体系,安州区制定“群众点单-中心派单-队伍接单-群众评单-党政奖单”工作流程,建立文明实践云平台,发布理论宣讲菜单余个,依托个区、乡镇、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机构和乡镇文联、党校,对接群众需求开展宣讲,直接服务基层群众1万余人次。

做实“三个融合”传递“最好”声音变“要我听”为“我要听”

日前,安州区花荄镇联丰村农民公园内,非遗传承人李诗吉打着金钱板进行党的理论宣讲,上百名村民掌声不断,火热的氛围驱散了秋日的寒意。

理论宣讲不仅要“高大上”,更要“接地气”。为丰富宣讲内容,安州区在理论宣讲过程中,做到故事、文艺与网络的三融合,不局限宣讲场所,构建“理论+故事+互动”的新模式,不断提升理论宣讲覆盖面。

群众想听故事,就融合故事以“摆闲条”的方式通俗地讲。安州收集了农村群众、老年人、学生等不同领域群众多样化需求,涵盖涉农政策、健康知识、红色教育等方面内容,推出《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家庭医生服务百姓健康》等本土气息浓厚的宣讲课程,通过讲故事、“摆闲条”等方式,引起群众共鸣,做到讲得通俗、听得明白。

群众想看演出,就融合文艺表演,在演出中“讲理论”。安州组织文艺骨干创作金钱板《我们一起向未来》、四川清音《美丽中国正扬帆》、舞蹈《名字叫中国》等文艺作品余个,以乡村群众为主体开展“村K”大赛26期,将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接地气的乡音土话,激发农村群众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热情。

为变“会场学”为“随处学”,安州区还通过网络不断丰富理论宣讲的阵地和载体,打破时空界限与覆盖难题。利用“今日安州”APP、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2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