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11月7日电题:吴桥杂技:乡村小院里的传承与坚守新华社记者冯维健、王民在河北省吴桥县铁城镇张松村杂技小院,60多岁的杂技老艺人何书胜正带领着十几个徒弟收看电视转播,老人家不时望望院子里堆放的杂技道具,和记者说起当年师父带领自己去石家庄观看杂技节的场景。“吴桥是著名的杂技之乡,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经过了32年,早已成了吴桥的名片。”何书胜说,“可杂技节从没在吴桥办过,我作为吴桥人希望它能‘回家’,今天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何书胜是杂技节的“铁杆粉丝”,也是眼前这座杂技小院的“院长”。何家世代表演杂技,到他孙子这辈已经是第八代了。据何书胜介绍,他从四五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学习走钢丝、骑独轮车,20多岁时开始组班子带徒弟,和弟弟、妹妹一起租马戏大棚表演杂技。年,何书胜创办了属于自己的杂技团,在全国各地进行演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民间杂技团逐渐走下坡路。招徒弟难,演出也难,而且民间团体大多是家族式的技艺传授,教学、管理和节目创新都很难有所突破。”何书胜说,再难也要坚持,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丢。之后的十几年里,何书胜每到一处都会去请教当地有名的杂技演员,把他们的演出录像要过来反复琢磨,想方设法用新元素“包装”传统技艺。在他看来,创新也是一种坚守。几年前,何书胜和在舞蹈学院当老师的朋友一拍即合,想到用舞蹈来增强杂技观赏性的办法。他们将悦耳的《泉水响叮当》和流行的舞蹈元素巧妙融合到传统的“十样杂耍”中,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从那之后,来何书胜的杂技小院联络演出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杂技不仅是一门艺术,更重要的是精神的传承。”在何书胜看来,杂技是吴桥的文化瑰宝,老艺人是吴桥杂技的魂,年轻人则是杂技艺术的未来,杂技的传承不单单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杂技精神和文化根脉的延续。何书胜在发展杂技小院的同时,时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