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蹈者 >> 舞蹈者分类 >> 读火鸟之地,为何俄罗斯的芭蕾在19世
19世纪末的芭蕾巅峰
如今的芭蕾舞剧,对于国人来说算是高雅艺术。
但在19世纪末的西欧,芭蕾已经算是“式微”的艺术,甚至一度沦为(粗俗)“娱乐”。
法国的德加留下的不少舞女画作,其实隐喻了当时舞女的另一重身份——待价而沽的商品。
由于芭蕾舞在当时已经不算是高雅艺术,不少年轻漂亮且出身卑微的舞女在当时难免沦为老板、金主的“金丝雀”,事实上,从事“爸爸活”还算是当时底层女性的“好选择”,至少能一段衣食无忧——基本上与我国所说的“章台”无异。
不过,在俄罗斯,芭蕾可是真正的艺术。
俄国上层当时将芭蕾打造成一种独立的、高贵的、纯粹的艺术形式,政府不仅投入大量资金、人力进行舞者的培养、剧院的修建,还有意识地培养整个国家崇尚古典艺术的氛围。
而官方的重视、民间的追捧让柴可夫斯基的那些著名芭蕾作品《天鹅湖》《胡桃夹子》等生正逢时,伟大的艺术家、传世的作品、卓越的舞者、大气的王朝,彼此激励,相互成就,让芭蕾走上了时代的巅峰,影响至今尚存。
不过,以我之见,当时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艺术学院虽然培养出了极为顶尖的芭蕾舞者,但人数并不多。
人数不多,是因为培养精英中的精英本就不是易事。
在整个培育新人计划中,第一步是挑选好苗子,像圣彼得堡皇家芭蕾舞剧院(即圣彼得堡俄罗斯芭蕾舞剧院)每期的录取比例很低,每个(10多岁的)申请者中仅有6-10个可以获得入学资格,在亲历极为严苛的身体检查后,他们还要亲历2年的观察期,期满且未淘汰后,才能成为真正的。
在登上舞台向众人展示自己的曼妙身姿前,这些十多岁的少男少女们将开启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在未来的8年中,他们将依据严苛的规定,如每天都有固定的作息、男女即使碰面也禁止交谈,他们进入了一个被纯粹艺术氛围层层包裹的里,只待羽化后跃然而出的那一刻。
这一切的背后,是帝国上层的倾力支持,像这类芭蕾剧院,每年会得到政府高达万卢布的资助——有钱、有人、有政策,芭蕾要是在俄罗斯不兴盛那才奇怪!
于是,芭蕾这枚远方的种子,在俄罗斯开出了瑰丽的花朵,19世纪末的俄派芭蕾无可匹敌,逐渐向西进行文化输出——如果不是20世纪初的世界剧变,伟大的艺术可能还会绽放出更别样的光彩。
沙俄对文化艺术重视的若干思考
一代雄主彼得大帝的时代,沙皇是极为鼓励民众走进博物馆、歌剧院,通过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来稳固上层的统治,因为大众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拥有的一定的审美基础,会更向往安定、团结、有品质的生活,闹事儿的概率会小很多。
毕竟,从古至今,无论东西,没文化的人极为容易受到蛊惑而引发各种大事儿。
但正如我们知道的,即使是和平年代,大众衣食无忧,“高雅艺术”也不见得备受大众追捧,无论政府是否有意引导——像沙俄时代能倾力培养俄派芭蕾,一部分原因在于人口少,人一旦很多很多,“庸俗娱乐”是注定要比“高雅艺术”更有市场。也就是说,“没文化的人”由于人口基数过大而客观上让总量多了,隐患还是存在。
其实看俄罗斯历史,自极为西化且开明的彼得大帝后,后续的几位知名人物基本都继承了文化振兴政策,如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和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俄罗斯人,她的很多想法做到了“中西合璧”,即把西欧的“启蒙思想”进一步引入俄国并着力于启发明智,由于是女沙皇,她让强大的沙俄同时拥有的对外的强硬与对内的温柔,文化与教育的改革让俄国社会进一步摆脱了宗教与愚昧的思想束缚,民众对自然、科学、祖国、文化的兴趣不仅丰富了俄罗斯文化,也提振了民族凝聚力。
她打下烙印的时代为俄罗斯后来诞生了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提供了环境——毕竟,舞蹈、绘画、雕塑这种艺术形式相较于小说还是“高端”了点,只要识字,就能看懂作者在说什么。
到了尼古拉二世时代,综合国力已经没有叶卡捷琳娜二世那么强盛,历代沙皇培育的爱国情怀到了经济萧条时期就有可能产生反作用——祖国的未来需要人改变,如果沙皇能力不够,那就只能换人了。
尼古拉二世着实算点儿背,年到年的俄罗斯文化算是走在西欧前列,如果不是瞎折腾战争而是安心搞经济建设和文化培育,沙俄的文化艺术是有可能在20世纪初给世界带来转变和新生。
然而,所有的辉煌在炮火中落下帷幕,之后,这片土地陷入了长久的沉寂。
翻阅历史,还是会忍不住慨叹,文化的发展与弘扬必然需要经济为基础,民不聊生的时代是没法谈文化的。每个人都要从历史中琢磨到自己所处的时代、身处的小空间需要,这样才能活得安稳,从而相对“滋润”。
《火鸟之地》阅读指北
前述内容主要来自读后浪汗青堂新出的《火鸟之地》引发的一系列思考。
《火鸟之地》其实是一本描述了从公元年到年的俄罗斯文化史,如果读者对这近0年的俄罗斯历史不熟悉,恐怕了解书中关于绘画、文学、舞蹈和音乐等领域的阐述时,会对人名、作品名、习俗名等,感到难以理解。
于是,这本书对读者的要求还挺高的。
或许有人会好奇,为什么一本文化史要称为“火鸟之地”?这还要从一个俄罗斯传说、从一个擅长刺绣的小姑娘玛鲁什卡开始讲起——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孤女名叫玛鲁什卡。她安静、温柔、谦逊,拥有无与伦比的刺绣功夫。她用彩色的丝线和玻璃珠子缝制衬衣,或者做毛或漂亮的饰带。无论得到的报酬多么微薄,她都一直心满意足。她从未想过用自己的手艺或者名声换取荣华富贵,她只愿意留在自己的村庄,继续为所有人刺绣。邪恶黑巫师“不朽卡舍伊”也听说了此事。他不能容忍自己未曾见过如此妙物便大发雷霆。他变身成一位英俊的青年,飞越汪洋与峻岭,飞越常人难以通过的密林,最终到达了玛鲁什卡的小木屋。他的妒火并未因为见到了玛鲁什卡的作品而平息。就像之前的商人一般,他许给玛鲁什卡财富地位、奢侈的生活,想要永远独占她和她的造物。就像之前面对商人一样,玛鲁什卡拒绝了。面对这个答复,暴跳如雷的卡舍伊将玛鲁什卡变成了一只火鸟,他自己则变成了一只巨大的黑猎鹰。他将火鸟紧紧抓在利爪中,高高飞向云端。当玛鲁什卡感受到那坚硬利爪的力道时,她意识到自己正被抓走,她决定留下最后的记忆。她抖落自己耀眼夺目的羽毛。羽毛一片接一片飘落在草地上、森林中。调皮的风用青草与落叶盖住了羽毛,但什么都无法夺走它们熠熠发光的缤纷色彩。随着羽毛飘落,玛鲁什卡的气力渐渐耗尽。虽然火鸟在黑猎鹰的利爪中死去了,她的羽毛却留在世间,落在大地上。它们可不是普通的羽毛,而是富有魔力的羽毛,只有那些热爱美并试图为他人创造美的人才能欣赏到其光彩。
这里的内容是直接从的微博弄下来的,简言之,“火鸟之地”意味着这片伟大的土地诞生过往往被我们忽略的伟大艺术。
当然,这本书的问题总还是有的。
第一,书中的配图很久,即分辨率很低——虽然这并不太影响读者了解书中内容。
原因在于本书是已经有相当年头的出版物,目前查到的较早的英文版是年,掐指一算也有40年。
而作者也是有点故事的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网上搜来看看。
第二,是翻译上的问题。
官方介绍中有这么一段——
“在这部插图丰富、论述严谨、文字优美的书中。。。。。。描述了在20世纪的先锋派运动中,夏卡尔、尼因斯基、季阿吉列夫、斯特拉文斯基等艺术家对整个世界审美的改变。”
其中,尼因斯基比较常见的译名是——瓦斯拉夫·弗米契·尼金斯基(VaslavNijinsky),这是一位著名芭蕾舞者。而季阿吉列夫比较常见的译名是(Diaghilev)。
再者,夏卡尔,即马克·夏卡尔,这位是俄国为数不多的著名超现实主义画家,通常西方艺术史书籍都不会忘记提的人物,但是,他的常见译名是!
可参考年10月10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廊坊馆“马克·夏加尔”中国首展的海报。
简言之,由于一些相对大众的人物译名上采用了极为拗口的“译法”,我不知道译者在翻译一本俄国文化史时,是否有真的认真了解过专业词汇与代表人物,作为非专业人士,我无法进一步指出翻译中的其他问题,这些有待其他读者核查了。
综合所有内容,《火鸟之地》应该称得上是一本讲述俄罗斯文化史的普及读本,有助于读者简单了解俄罗斯近0年的文化变迁历程,更进一步提升读者在这个冷漠的科技时代越发稀缺且珍贵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