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者

一犁烟雨一春秋刘丽莹原创作品12

发布时间:2023/2/27 17:44:07   
白癜风治得好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

《管子》曰:“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鎒、一椎、一銍,然后成为农。”

“农具”,后人轻描淡写地总结出的两个字,于我们的祖先,却历经极为漫长的艰苦卓绝的探索与创造。慢条斯理的先人们,似乎不在意时间的老去,他们精耕细作,从“火燎杖耕”到“耒耜锄耨”学会了农事生产;他们厚积薄发,从汉朝“耧车”的发明到唐代“犁耕畜力”的普遍推广,懂得了改变和创造。

小小的农具结束了人类向自然的索取,开启了人类向自然奉献的隔世之变。由古至今,它们体内始终蕴藏一种精神,有形象,有质感,总能让人们用现代的瞳孔窥觑到它古老的气质,从而穿越时空的阻隔,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也许农具的魅力就在于此,它慢吞吞的问世,凭世事怎样风生水起,也不会受到干扰,几世纪甚至几个朝代薪火相承。这不温不火的情怀,正是中国农民的个性,中国土地的个性。

几千年来,因地域因素、物质条件因素的不同,农具的特点也各有不同。就北方而言,根据特定的气候、时令、农事特点,形成了春播秋收、夏育冬藏的生产规律。其农具亦大致由此分类,如今虽然到处是现代机械的喧嚷,但那些常用的传统农具,依然深深的留在人们的脑海里。

春暖日熏时节,万物萌生,当布谷鸟的第一声鸣叫穿过原野,穿透土层,莽苍苍的黑土地就有一股博大的力量和无穷的希望,急于从泥土里钻出来。这时候,原野需要翻耕了,农人叫做“耕(jīng)地”、“趟地”、或”犁地”,因此翻耕过程中传统的代表农具是犁,现代农人叫犁杖。

“犁”有多种,按大、小分为铧式犁和短犁。铧式犁是传统农业中最常用的翻耕农具。通常是由几个铧片组成一组,拴在牵引它的牲畜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用来铲起、松碎、翻转土壤,为播种做好准备。所以翻耕播种是紧紧连在一起的。短犁,进化于短曲辕犁,也叫弯勾犁、木架,是本地农民砍伐当地生长的一种老榆树,利用树干自然弯曲度而加工制作的。有一首民间谜语说:“南边来个老狸猫,撅着尾巴躬躬腰”,说的就是弯勾犁。在其下方装上一块略呈三角形的铁铧片,形似心状(后进化为全身铁犁),畜在前面拉,人在后面扶,在土地翻耕后用于塔垄(也叫起垄)。到播种时,短犁上挂着“料斗子”,拴上“拉子”就组成现代的“耧车”。料斗子是播种时用来盛装种子的锥形筒(一般用藤条,柳条编制),斗底有孔,随着犁杖的震颤自动在槽沟里点籽,叫点种(zhǒng)。然后用粪箕子(也叫粪筐)盛上土肥摅在垄沟里,最后人扶着木制拉子(也称收子,V字形)收土把种子盖上,播种(zhòng)完成。从古代木犁到现代的短曲辕犁,犁在华夏大地上行走几千年,风餐露宿,见证了华夏农耕的文明。近些年,它终于走累了,和它贴身的料斗子、拉子等永远停靠在农人仓房的角落。

齿耙和木滚是春耕时不可或缺的农具,常用齿耙有弯齿、直齿,竹制、铁制木制都有。有三齿、五齿、十齿不等。弯齿耙可以搂柴草清理垃圾,现在农家仍常见。直齿耙(也叫栅耙)可打碎硬土块,农作物的茬根,将凹凸不平处凿平。现农家已不常见,精细的人家或许会把它安置一角,静看外面世界的生息繁衍。

木滚就是在起垄、下种后,把垄台轧实,保护土壤的湿度。此外,铁锹、镐头也有翻地的功能,但在犁铧面前显得“廉颇老矣”。大田下种时节它们常常静处一隅,若遇到起早贪晌的勤快主儿,园里、沟边、坡上也处处可见它们俯仰劳作的身影。但它们是幸运儿,到今天,筒锹、尖锹、板镐、马蹄镐还被农人拎在手里,挖沟、培土、备垄,它们是常常站在农人窗下门前的。

相对于旱田,水田劳作是比较集中的,水田农具并不繁杂。春三月抢育苗土,有铁锹、土车足矣;四月5—15日育苗,竹劈子、塑料薄膜做成的简易暖棚足以,五月清沟搭埝,中旬泡田,15——25日插秧,扁担、挑筐、插秧时用拉耙、稻线等足矣。现今动用机械化就更简单了。有一句民谚“大干红五月,不插六月秧”,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五月下旬,站在旷野之间,万顷粮田,铺上无垠的绿毯,内心无限震撼——短短的十日,人类堪比自然的伟大神力。

夏水充沛,万物荣生,是农作物生长旺期,也是杂草肆虐的时候,农人把这时的农事活动称为“动锄”。动锄是相对于旱地而言,主要农具是锄。

锄头按大小头分大铲锄(长过一丈),主要用于开苗、除草、松土。多由男劳力使用。劳动者双手握其杆,直立劳作,放开双臂搂一锄,脚下可以前进两三步,优美惬意。此刻,田间歌声、谈笑声萦不绝耳,进出的唱,远处的和,十分热闹;小薅锄(长不盈尺),用于间苗这样的细致活,农人叫“定苗”,多由妇女使用。劳动者单手握其柄,蹲下身劳作,另一手辅助为作物扒土晒根。铁锄就像一个纤巧能干的小媳妇,有它,田间地头总是干净利整的。

“春得一犁雨,秋打万石粮”。秋收时节是农人累并快乐着的时刻。百姓把秋收也叫作“割(gá)秋”,这一季主要用到的传统农具包括收割、脱粒、清选农具。

收割农具有镰刀、掐刀等。掐刀是一种攥在手心里的农具,只限于谷子,高粱等带穗作物的收割,制作简单但技术要求很高,稍不留神,就会把指头舔出道道口子,如今,高粱不再红满辽西的天空,曾经安置它的屋檐、房芭也再见不到它的身影。而镰刀依旧飞舞在秋天的原野,弧形的刀片和木柄构成的”7”字形,历经千年的风雨仍不改初衷,凭多么健硕的杆茎农作物,都会瞬间撂倒在薄薄的利刃之下,朴实单薄的身影却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脱粒工具北方以碌碡(石磙)为主。不论是柱形、圆形、鸡心形,石磙两头有轴心,四围镶着木框,拴上马套,以牲畜拉拽碾轧谷物。遥想昔日,风高日爽的秋头,农人把鞭子甩得山响,场(cháng)院(yuān)里飞土扬尘,人喧马嘶,地滚碾过之处,籽粒层层堆积,如今这些曾经叱咤打谷场的勇士已逐渐消失,百姓家已不易见,偶尔在村头、沟边或许能见到它们残损的面容。

脱谷工具以鼓风机、木扬掀、簸箕为主。鼓风机将谷物去皮,木扬掀借助风力出去灰尘杂物,然后用鼓风机吹出谷壳、糠秕,最后利用簸箕将细微的杂质扇除。女人扇簸箕最为美妙,她们往往采用三煞两扇一颠的节奏,肩、肘、腰、臀协调舞动,那该是民间劳动场上最淳朴、最优美的舞蹈

农作物在收获之后,胶皮车(大马车,最大的一驾辕,三边套)、手推车、担子、筐等这些农村传统的运输工具次第登场。手推车相对于担,筐来说,运载量较大,相对于胶皮车比较灵活。因此,手推车成了一款专为东北汉子量身打造的农具。一方雪白的毛巾,一条寸宽的腰带,一身结实的腱子肉,加上几声粗犷的民歌、二人转,爬沟过坎,竟没有一粒粮食洒落。如今,它伴随着人们,车轮、脚步,转的是光阴,奔的是生活。

而当冰雪再次封住茫茫的土地,温暖的灶间,昏暗的灯光下,亦或是母亲,亦或是妻子,手摇石磨,大豆、玉米从石磨间流出生活的浓香……

在一众的农具中,人们不可忘却的还有蓑衣斗笠。潇潇春雨、剪剪秋风,池塘边,田埂上,他们就像农人的老父老母,紧抱着风雨里劳作的人,滴水沥寒,直到现在,它挂在农人的山墙上,依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4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