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蹈者 >> 舞蹈者分类 >> 年轻人找到了治疗精神内耗的新良药
原创
抓绒
X博士
“精神内耗”这个词儿,最近是越来越火了。
在各大社交媒体上输入“精神内耗”,无数的话题标签扑面而来,“精神内耗严重的表现”“如何根治精神内耗”……
就仿佛,“精神内耗”是一种新型的“赛博传染病”,在网友的口耳相传间,感染一代年轻人的精神世界。
对到底什么是精神内耗,各种解释大同小异:
这东西说白了,就是胡思乱想,就是心理学上的“过度思虑”,就是因为反复琢磨生活中的琐事,自顾自地想象着各种好与坏的可能性,而导致精力消耗过度,自己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
而对于如何摆脱精神内耗,年轻人有的选择了与自我和解,有的则试图从他者的身上获得力量。
比如,除了网络上的“历经苦难却仍活出了自我的”二舅。
还有一种人,也是一些年轻人用来对抗精神内耗的榜样。
这群人大多来自异邦,或被称为“××之神”,或被叫作“××仙人”。
Part1.
被神化的手艺人?
“神”“仙人”,这些词听着唬人,其实只是一种对手艺人的敬称而已。
所谓“××之神”或“××仙人”,大致指在某个领域做出杰出成绩的手艺人。
而要分开说的话,“仙人”这个称谓,是在年,由一名叫村嶋孟的师傅给带火的。
村嶋孟,人称“煮饭仙人”,自年经营大众食堂以来,老爷子50年只专注于一件事儿:
做大米饭。
为了做好一碗饭,村嶋孟每天早上4点起床,在动火前,他先做体操拉伸筋骨,然后亲自备水洗米。
靠着这门手艺,村嶋孟从一个平凡的厨师一步步做到了远近闻名,在他的饭店,前来尝鲜的年轻人常年络绎不绝。
后来,村嶋孟不但来北京开了店,还被请到《天天向上》做嘉宾,现场煮饭。王一博吃了惊呼:“真的好吃!”
与之类似,“神”这个称呼,则由著名的寿司大师小野二郎发扬。
和“煮饭仙人”一样,“寿司之神”为职业的付出同样巨大:
为了做好寿司,左撇子的小野不得不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一次次地练习捏饭团的技巧,最终练成了行业内有名的“二郎神技”。
·小野的店铺
而为了给顾客最好的体验,小野在工作以外的时间都戴着手套,就连睡觉也不例外。
精湛的手艺,让无数食客趋之若鹜——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小野的寿司店——数寄屋桥次郎,都是年轻人最喜欢的海外打卡圣地之一。
香港歌手新生代洪卓立,甚至还专门写过一首名叫《数寄屋桥次郎》的歌曲,将古老的寿司店嵌入今天的流行文化。
除了上面这两位,还有专注于制伞56年的“雨伞之神”大原孝二;花40年时间探索,培育出绿色金鱼的“金鱼仙人”川原……
而且也不一定只有七八十岁的手艺人,才有资格被称为“神”或“仙人”。
综艺节目《月曜夜未央》曾报道过一位“舌之神”,只要让他品尝任意一款猪扒餐,他就能判断出作为该餐原料的猪,是吃何种饲料长大的。
有趣的,这位“舌之神”只有12岁,还在上小学。
同样,有个叫滨口祐衣的“创业之神”,虽然也才12岁,但已经是多家补课班的“女社长”了。
即便有了“××之神”和“××仙人”的称谓,但在成名后,也会经常遭受他人的质疑。
村嶋孟的米饭虽然由多道工序精心制成,但据一些吃过的食客描述,也并没有好到哪儿去。
而小野二郎的寿司店,则在年版的《东京米其林指南》里,因不接受普通顾客的预约而被摘星。
再者说,这两年由于短视频的普及,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身怀绝技的人,一遍遍地冲着屏幕里的他们说着“YYDS(永远的神)”。
这时候,通货膨胀的不只是语言的强度,还有“神”这个“工种”的从业人员数量。
因而,在经历了前几年的“仙人之神”热后,人们开始逐渐从追捧中清醒过来,看到了这些老手艺人背后的营销推手:
如果厨师选取的食材不好,那么就算他经过百年的技艺传承,也捏不出美味的寿司;手工的制品虽然具备了本雅明所谓的“灵韵”,但有些用起来还真不如流水线上下来的工业产物。
所以,人们开始觉得,大部分的“神”与“仙人”其实盛名难副,只不过是一群被夸大了的老厨师、老手工艺者罢了。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Part2.
祛魅之后的磨砺
当“寿司之神”走下神坛,“煮饭仙人”离了仙班,人们大多看到的,是一个个现代神话的破灭,而忽视了这些神话背后所蕴含的朴素的道理。
在自己的纪录片里,“寿司之神”小野曾说过这段话:
并且,许多所谓的“神”或“仙人”,其实很反感别人这样称呼他们。
在采访中,手艺人们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并不愿被他人称作“神”与“仙人”,他们所追求的,与其说是“获得成功”,不如说是“磨砺自己”。
在前些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我们被连轴转的工作所捆绑,被压力压得抬不起头,所以才会因陷入迷失而借来了这些名为“仙人或神灵的他山之石”,以攻自己内心那块名为“工作意义”的玉。
但近两年,当这些“仙人”与“神”被祛魅后,当我们放慢了前进的步调后,便会发现:
“精益求精、获得成就”从来就不是什么大师的专利,平凡的人只要不断地磨砺技艺,也会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获得突破,实现自我。
像海外有个“热狗仙人”,一辈子只在街边摆摊做热狗,但每天摊前都会排起长龙。
而咱们这边则有“糖水爷爷”,在武汉街头卖糖水,始终一杯1元钱(三年前才涨到2元一杯),就这样坚持了17年。
前两年,一部叫作《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也让我们看到了一批有趣而沉淀的匠人。
这些在故宫里修国宝的老师,用“专注当下”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工作真正的价值。
并且,这种磨砺,从不局限在传统与手工业的领域。在文化的先锋领域,同样存在着不少在磨砺中不断突破自我的平凡者。
当barber,做招牌绘写师,改装死飞,在舞蹈中表达自我……在常人的印象里,这些职业都是潮流的代表,追求的是一个cool。
但在最近DICKIES的一些纪录短片里,我们却看到了这些cool职业背后的枯燥,看到了这些年轻人所经历的磨砺。
手写招牌艺术家,在牌匾上肆意表达。
这听起来很随性,但对于从事该行业的老赵来说,却是反复地练习如何写“ABCDE”,反复地在街头学习和揣摩,打磨自己的技艺与审美。
舞者伴随音乐而舞。
看上去需要的是即兴和灵感,但对于Kristy而言,跳舞和演奏音乐一样——你必须把身体当成一件乐器,不断地训练,不断地在磕磕绊绊中提升,才能将本领内化成本能,随时彰显出最美的自我。
玩死飞改装,需要的不仅是勇气和疯狂,还需要大量的摔倒与练习。
对于Brandon而言,自行车很简单——无非就是两个轮子、一根链条。
但想要彻底掌控自己的自行车,你需要绝对的专注,绝对的迷恋,磨合自己与车辆,磨砺你的能力与技巧。
这些磨砺自我的年轻人,在DICKIES的短片里,有一个属于他们的称呼:
D造者
与其说D造者追逐潮流,不如说D造者在磨砺中创造潮流,在反复的锤炼中形成自己的潮流。
这就好像,今天你打开欧美最火的短视频软件,发现许多欧美网红都喜欢在日常穿搭中穿一件DICKIES。
·一名穿DICKIES的TIKTOK网红
但作为一个成立于年的百年工装品牌,DICKIES却从不追随所谓的时尚,而是一直寻求款式、设计与面料的有机结合,所以在时光的磨砺中,品牌成就自己的经典。
而在这一百年间,从早年的背带裤到永恒经典的,DICKIES的工装也陪伴了无数的工人、白领和学生,他们穿着它,走过校园、办公室与车间,在平凡的工作与人生中,不断地磨砺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技艺。
他们虽然大多不会成为媒体的焦点,也更不大可能会被冠上“神”与“仙人”的名号,但磨砺同样让他们收获了工作的价值,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意义。
就如同DICKIES一样,他们从未想过要成为时代风潮的引领者,但在一次次的反复与进步中,他们已经不自知地形成了一股风潮。
这风潮源于磨砺,始于当下,因坚持而杰出,在平凡中伟大。
设计/视觉El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