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者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学士小学基于新课标开展

发布时间:2023/5/15 13:37:58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年版)》提出,要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科技相融合,提高学生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的能力。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学士小学在“办一所看得见未来的学校”的理念引领下,研制“1-6-e”教育图谱,利用“家、校、社”全场域学习空间,进行美育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探索实践。

扩展美育教学物化空间

如何让学生将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与自然、社会、科技等相结合,进行探索迁移,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学士小学创设了开放、真实的“1-6-e”学习场域。其中的“1”是指学士小学校区,“6”是指依托学校周边资源构建起鄞州公园、宁波博物馆、院士公园、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高教园区、南部商务区六大学习社区;“e”是指建设“全球移动学校”,利用大数据技术链接师资和课程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延展教学内容。“1-6-e”的未来教育场域,让学生的美育学习从校内向六大学习社区及“e”空间延伸,打破了时间、空间、学科、人际的边界。

六大学习社区中的鄞州公园,为学生提供了认识绿植、了解昆虫、感受四季轮回的生态之美的机会。公园内的昆虫博物馆是展示生物多样性、探求科学新知的“自然高地”,设有“昆虫学泰斗”“昆虫大世界”两大展示主题,兼具人物纪念及知识科普的双重性。馆中展示了个昆虫标本,有几十种世界各国的“国蝶”和“名蝶”,还有部分世界奇异昆虫的标本,体形特大,色彩鲜艳,可看性强。昆虫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的审美环境,他们可在馆内展开主题探究式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昆虫的形之美、色之美、肌理之美,体会美就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之中。

学校紧邻的宁波博物馆拥有收藏保存、陈列展示、学术研究、鉴赏品悟、对外交流以及普及教育等方面的诸多资源,是学校美育资源的强大补充。学校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和“共构建”的方式建设美育课程,为家校社之间的美育沟通搭建了学习的平台,实现了公共场所对美育的支撑。博物馆美育课程有效弥补了学校美育教学的短板,在博物馆与学校美育教学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过程中,学校的美育课程日益完善,教师美育素养得到提升,艺术教学之路越走越开阔。

整合提升美育师资水平

在美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美育师资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多元、丰富、优质的艺术学科课程。

作为落实美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对美育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推进美育的关键着力点,影响着美育实施的最终走向。学校赋予美育教师课程开发的主动权,美育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融合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家长是美育建设的生力军。学校地处宁波高教园区内,学校充分调动、统筹有美育专长的家长资源,结合他们的专业和特长进行整合,让家长成为美育课程的开发者、参与者,成为学校的第二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家长对学校美育改革的支持度不断提高。

社区人才是落实美育的增长点。学校充分挖掘六大学习社区中的美育教师资源,如宁波博物馆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南部商务区设计公司的高端人才等,通过多种方式发挥其专业特长和聪明才智,为提升学校美育质量服务。

探索多元化的美育教学方式

学校积极探索融合式的美育教学,下面就以“小虫虫大世界”的美育融合教学作为一个案例进行说明。

“奇妙的昆虫”是《美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一年级下册第19课的内容,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昆虫的特点,体会其美感,并能够大胆想象、创作,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勇于探索的精神。笔者结合课标要求,以“小虫虫大世界”为主题进行了融合式教学。

教师将美术学科“欣赏评述”“造型表现”“综合探索”方面的要求融入主题活动,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昆虫进行自主探索,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感受昆虫的造型美、色彩美、纹样美,并通过剪、贴、画等综合表现方式进行美术创作和展示交流。

一是与自然相融合。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教师将美术课堂转移到离学校不足百米远的院士公园内,让学生在大自然轻松、真实的场景中学习。课前,教师经过实地考察,组织家长进行场地布置以及工具准备。课堂上,教师通过三个环节落实教学目标。环节一: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听春天的声音,而后教师提问“你喜欢什么昆虫?它长什么样子?昆虫的家可能会在哪里?”环节二:分小组寻找奇妙的昆虫。环节三:找到昆虫的办法是什么?并让学生将昆虫带回家,观察2—3天,并用图画日记的方式记录其变化。

二是与学科相融合。与科学课程融合,教师帮助学生了解昆虫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生长变化,探索昆虫是如何伪装自己的,这对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表现昆虫的造型以及画面的背景处理都很有帮助。与语文课程融合,利用家庭阅读时间,引导孩子阅读与昆虫有关的绘本,分享和昆虫有关的趣事,学习与昆虫有关的成语和典故,加深对昆虫的全面了解。与音乐课程融合,组织学生学唱《虫儿飞》等有关昆虫的歌曲,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昆虫的认知。一个关于小昆虫的学习主题,通过多学科的联动与融合,让学生全面了解、感受到昆虫的美,在跨学科综合学习中提高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学习迁移的能力。

三是与其他艺术活动相融合。主题活动的成果发布以“虫虫假面舞会”的方式综合呈现。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用创作的美术作业布置会场,分工合作完成设计舞会海报、制作邀请卡、设计舞美等任务。活动邀请家长一同参与,还以家庭为单位制作虫虫造型的小点心和小玩具。舞会进行时,每名学生戴上自己设计制作的昆虫面具,紧扣昆虫主题进行创作表演,有戏剧、舞蹈、朗诵、走秀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多场域、跨学科融合的美育课堂,不只在校内,也能在校外;一节课的时间不只是40分钟,可能是一周、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共同学习的伙伴不只是同桌、同组、同班同学,还可能跨班,甚至跨年级。这种多元、融合的教学方式有效培养了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

(作者:汤妙单位系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学士小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5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