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蹈者 >> 舞蹈者分类 >> 化隆县热梦科巴,山里娃梦想成真的地方人
「本文来源: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大山里本没有路,只是人走多了,慢慢地就会有一条印迹出现在裸露的山岗上。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藏族乡科巴的孩子们,正是靠着自己的双脚,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大山,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金源藏族乡,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地带,位于黄河北岸,重峦之中。初秋时节,走进金源乡科巴,一股股金黄色的麦浪席卷着这个藏族小村庄。这里是一片藏族村落,由科上村和科下村两个行政村组成,当地人称为“科巴”。年以来,这里的32名“热梦科巴艺术团”的考生考入大学,开始了他们新的逐梦之路。
科巴,大山深处的地方
秋季的午后,蜿蜒的金源河水穿过干燥的红土地,滋润着农田和牧场。沿着村落行进,在一户农家大院里,一群藏族孩子正唱着一曲曲原生态的歌曲,动听的歌声把我们带进一个美丽圣洁的地方,而这一切都源于支教老师徐青雯。年,大学毕业不久的徐青雯,从江南水乡来到了青藏高原这个非常偏僻的地方——金源乡科上村。
年,当时在科巴村做志愿者的王洪波,根据自己的支教经历,以当地孩子为原型,创作了歌舞剧《热梦科巴》,“热梦科巴艺术团”由此诞生。藏语里,“热梦”意为梦想,艺术团创办至今,先后有近50名学生参与。
“当年,前往科巴的路很漫长。”科巴艺术团负责人王洪波说。第一次听说科巴,是年。那年,王洪波54岁。他翻看地理坐标,科巴位于青海东部化隆县金源乡科巴村,那里平均海拔米左右。为了一个支教的梦想,王洪波提着近百斤的书和行李,从北京出发,搭乘火车、两次长途车,辗转3天,终于抵达了化隆县。
从县城到科巴,汽车行驶在破碎的泥沙公路上,一路颠簸,路旁的陡峭山崖,让王洪波感到,车随时可能滑进深深沟壑里。天气淬炼着这里的道路,也磨炼着来往行人的心性。车窗外,周围都是山,层峦叠嶂,一眼望不到头。这里的天气犹如孩子的脾气,说变就变。经过三四个小时车程,终于到了科巴。下了车,初春的寒风开始往衣服里钻。
不远处,一个个长相黝黑的孩子站在土坡上,用明亮的眼睛注视着王洪波这个外乡人。当时的科巴完小是这一带唯一的小学,校舍建在五个村子中央,是一圈平房,其中一半是北京一家机构捐赠建设的。
在王洪波来之前,小学已经有了几名支教老师,包括来自深圳的徐青雯老师和小苗老师。学校有将近名学龄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稳定的老师,孩子的学习基础很差。以五年级的学生为例,一个简单的“分子、分母”数学题,王洪波讲了7遍,没一个孩子能听懂。一问才知,孩子们普遍没有养成写作业的习惯,可有些课程不写作业是真不行。
时间久了,王洪波认识到,问题在于家长的观念。很多家长祖祖辈辈就在这片土地上劳作,从没出过大山,对教育不太重视。有很多学生每天起得很早,但他们需要干完家里的活儿、放完羊,才能来学校。当时,王洪波有个念头不断冒出来:想带着孩子们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科巴,梦想起航的地方
在做了一个学期的支教后,徐青雯与相隔三个月来到科巴的王洪波发现了这群孩子的特长。他俩一拍即合,让这些孩子走出大山,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胜过老师讲的千言万语。
今年14岁的尕藏才让和16岁的东智是表兄弟,那种从骨子里就带有的音乐和舞蹈天赋让他们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于是,徐青雯和王洪波把科巴村适龄孩子集中起来,让他们从舞蹈的基本功和声乐的基础开始学起来。
但是,一个学期结束后,因为工作原因,王洪波便离开了。
因为看到王洪波每天发的微博文字,在几个热心人的努力下,安徽省合肥市的一家单位愿意接孩子们“出山”。接到电话,王洪波又回到了科巴。他说,这对孩子们来说,或许是一次机会。
要出山的消息在科巴传开,一时间引发了不小争议。
“山外面是什么样的?”一辈子没出过山的父母和长辈们告诉孩子,外面就是草地的边缘。
支教老师们说,外面是科技,到处充满了知识。所有的答案,孩子们并非都能听懂。“火车怎么开的?”“高楼有多高?”……无数的追问又很难用语言去描绘。与孩子们的兴奋相比,王洪波发现,家长们的兴致并不高。
不同渠道的声音传向王洪波,对于山外,一辈子没出过山的家长们有着各自的担忧:带孩子们出去丢了怎么办?出事了怎么办?甚至被卖了怎么办?
与此同时,接待方要求家长们签署一份《免责协议》,第一次出山,王洪波从科巴完小的名孩子中带了10人去了安徽合肥。
关于表演,王洪波说,这是他初到科巴,看到为数不多的光亮。他记得,放学后,这些孩子们总是拉着他去河边玩。在河边,这些孩子一舞一唱,歌声和舞蹈带着科巴和大山的味道,姿势在不断变化且不重复,这些从没有人教过。王洪波感到了不一样的灵动。听,那个嗓音,夹杂着金属味,又很纯净,没有节拍,也没有断续,只是在唱。他们的歌声,带着一丝忧郁,又包含了自在的安详,如田野上的灰尘,散散地飘动,不由得就会进到你的心间。
王洪波说,从那一刻起,他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带这些孩子,去一次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仪式。因为只有在天安门广场,才能配得上孩子们的那种期盼和热切。
第一次外出后,为了打消孩子们的疑问,每晚,孩子们必须和带队老师交流一天的所见所闻,带队老师再逐一解答。给孩子们讲解这是什么,让他们学会认知新的世界,再把新的内容带回到大山去。不久后,10名孩子安全回到科巴,除了带回礼品,他们也带回了外面的见闻……
时间回到年的这个秋天,已经成立了九个年头的“热梦科巴艺术团”依然活跃在大山深处,但是如今的科巴,除了山和水没有改变,一切都变了。
下腰、踢腿,无论是在土坯房的院子里,还是在牛圈场地,在科巴,随处都可以看到孩子们练功的场景。他们经历了冬天的爬冰卧雪、夏天的风吹日晒,日复一日重复着舞蹈基本训练,只为实现心中的梦想。
支教老师、科巴艺术团设计总监徐青雯告诉记者,几年来,科巴孩子们的表现让老师们感到欣慰,老师们深挖当地藏族群众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积淀,编排出了《热梦科巴》《勇敢的男孩久太》《阿妈的女儿》等一部部、一首首歌舞剧、木偶剧、歌曲。
“我想通过唱歌跳舞,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科巴艺术团演员尕藏才让说。脱下舞鞋,他们是帮助奶奶干农活的农家孩子,放下农活,他们便是舞台上的“金嗓子”,国内外很多舞台上,都留下过他们的身影。
年,歌舞剧《热梦科巴》在深圳锦绣中华大剧场内首次公演,引起巨大反响,并到澳门访问演出,年获得“中国儿童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参加了北京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周,舞蹈又获金奖,同时,还在全国青少年语言类大赛获得金奖。年8月,热梦科巴艺术团以中国青海民间艺术团的身份参加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与荷兰、俄罗斯、蒙古等13个国家代表团同台演出。
提及走出大山的经历,科巴艺术团演员拉毛才让现在依然无比激动,“第一次走出大山去的是深圳,坐的飞机,头一次看到火车高楼大厦和大海,我非常震撼,也非常激动,当时我就暗自下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认识外面的世界。”拉毛才让说。
个头不高、扎马尾辫、皮肤发亮,18岁的索南卓玛是“热梦科巴艺术团”的队长,去年高考被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专业录取,她是团里最早收到录取信息的队员。
年,热梦科巴艺术团在青海正式注册成立。同年,艺术中心在村里成立。从前只能在露天的空地进行训练的孩子们,如今有了相对规范的室内训练场所。
索南卓玛是第一批加入艺术团的。艺术团成立之初,没有训练场所,大家就在村里的打谷场热身踢腿、土墙沿拉伸、桥边压腿。如今,通过大家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山里娃索南卓玛已经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了。
“吃多大的苦,我们都不怕。现在考上大学了,希望将来工作能离家乡近一些,靠自己的力量为家乡做些事情,让家乡的孩子们有更多更好的选择。”索南卓玛说,“一路走来,帮助我们艺术团的人很多,我们只有做好自己,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回报。”
科巴,梦想成真的地方
“我叫加羊吉,我考上了青海师范大学,已经被这所学校的舞蹈学专业录取了。”
“我叫周毛卓玛,我考上了宝鸡文理学院,学习的专业是舞蹈学。”
“我叫格日措,我考上了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被舞蹈学专业录取了。”
“我是才让冬智,我考上了山西传媒学院,专业是舞蹈编导。”
……
九年的坚守,九年的培养,这32个孩子,可以说是承载了科巴艺术团的梦想,也承载了科巴的梦想。当一张张录取通知书陆续送到科巴时,送到孩子们手中的时候,王洪波说,再苦再难都要让这32个孩子去上学。
去年,科巴艺术团的20名学生全部考上大学,在科巴这个小山村,这是史无前例的大喜事,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的科巴村沸腾了。可是,这份惊喜的背后,也有孩子因为艺术类学校高额的收费望而却步,甚至还有孩子因此而打起了退堂鼓。周毛卓玛和格日措姐妹俩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解决莘莘学子的后顾之忧,化隆县教育部门提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还可以申请雨露计划。据海东市化隆县教育局资助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化隆县教育局资助中心向孩子们提供了东西部协作阳光雨露项目,新生入学项目,以及化隆县基金会的一些项目。此外,每年高考结束后,学校、教育局救助中心,以及化隆县红十字协会,工会等机构,就会确定需要赞助帮扶的贫困生,从而圆了贫困学生的大学梦。
目前,化隆县分别为国家扶贫“雨露计划”项目落实建档立卡中高职、大学生资助资金.6万元,帮扶学生名;“生源地助学贷款”项目落实贫困大学生资助贷款.86万元,为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贷款;中国地质大学资助项目落实家庭困难学生资助资金16万元,帮扶大学生55名,落实义教、高中家庭困难学生资助资金34万元,惠及学生名。
从仰望大山到走出大山,从走出大山到实现梦想,科巴孩子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支教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改变了这里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