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猩猩

具有元心理的儿童开始认识到某物可能被自己

发布时间:2022/9/24 12:44:01   

元心理

在进化中,手势交流可能先于口头交流,而且这种能力可能有赖于元心理。研究也证实,元心理(用错误信念认识加以测量)与缺乏真实客体做中介的手势表征之间存在相关(Suddendorf,)。当要求假装进行某一常见动作,诸如用牙刷刷牙时,多数没有元心理的儿童需要以身体的某一部分(手指)代替该客体,但具有元心理的儿童更经常采取“假想”的行动,似乎有一客体(牙刷)可与之互动。

为元心理形成前的儿童提供这种“虚构客体”的形体动作榜样,并没有促进他们的表现,他们仍把身体的某个部分当做客体而不是某种表征。因此,用形体动作虚构某种客体(某种符号表征)以进行手势交流时,元心理似乎起着某种重要作用。

不过,相关并不意味着就是因果联系。我们不知道是语言影响元心理的发展,还是元心理影响语言。而且,语言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很容易引导人们把基于个体发展研究的结论错误地推及种系进化。应该时时牢记的是,个体发展与种系进化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区别:儿童成长于语言环境,而我们的祖先则必须创造语言。

为创造某种符号表征,创造者必须要有元表征,因为必须将符号理解为表征。那么这也就不奇怪,成长于某种语言环境的类人猿,例如倭黑猩猩Kanzi能够学习语言并达到类似于2岁儿童的水平(Savage-Rumbaughetal.,),而野外的黑猩猩则根本没有这种语言心理。

尽管类人猿的对照心理使它们能够使用符号来解释所看到的图片或录像(如PremackWoodruff,),但是它们不可能将它们理解为表征,因此不可能创造某种符号语言或画出表征某物的图片。普利马克等试图教黑猩猩学习使用地图或比例模型,但所有这些努力均无果而终,因为甚至完全一样的房间模型也不能帮助类人猿在另一个房间找到某个东西。

显然,一个事物还能作为另一个情境的表征的观念,超出了它们的认识范围。具有元心理的儿童开始能够认识到某物可能被自己、他人和符号所表征。这时,他们所面对的世界变得完全不同,他们的思考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元心理和思维

诸多任务很好地阐明了这个阶段的儿童所具有的心理新体验,诸如关于个人自己和他人心理的概念化、自传记忆和将来、自我概念和控制等,均发生了巨大的发展。而元心理的作用似乎不仅如此,它还进一步从根本上改变了儿童解释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元心理进一步完善了德内(Dennett,)所谓的意图论立场(intentionalstance),这是一种通过诉诸于意图和信念等心理状态来解释外在事件的方式。

海德和辛梅尔(HeiderSimmel,)在实验中向我们演示了人类是如何以心理术语来解释世界的。他们为被试呈示一段无声电影,其中有几何图形在移动,要求被试描述他们所看到的。结果发现,人们在描述中常常赋予这些几何形状以意图和动因。在描绘和认识这个世界时采用某种意图论,无疑是一种很简洁有效的方法。

若辅以相应的叙述并进一步予以人格化,则这种解释似乎有了更广泛的用途。神话文化中处处充满关于这种倾向的证据,这可能也要归功于人类智力的马基雅弗利起源吧。有了这种认识视角与元心理的其他属性,目的论(teleology)的出现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了。目的论认为,我们周围的事物均是有目的的。

采纳这种观点对我们的祖先具有重大的适应价值,因为其必然会极大地促进人类对事件的控制。人类常常试图采用各种宗教技术或自然技术来影响未来事件的发生,有时成功(如生火),有时失败(如求雨)。而在试图塑造未来时,元心理的主要特性之一散一预测将来,当然是最可信赖的了。我们人类自然的好奇心,因此扩展到了一个新的时代。

当儿童提出越来越多关于为什么的问题时,这种目的论也变得越来越(有时甚至是恼人的)明显。世界的每一个细节,均被按其功用和目的而加以探究。在外显的元水平上认识世界成为我们最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5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