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蹈者 >> 舞蹈者历史 >> 繁弦奏渌水,长袖转回鸾探析舞蹈九莲灯与古
莲灯是一种民间舞蹈,有专门的器乐伴奏,目前在河南洛阳地区、南阳地区、山西高平地区、福建地区等都有流传。
舞蹈演员与道具配合进行表演,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或其它节庆时进行演出,不同地区的九莲灯在舞蹈、器乐和道具使用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洛阳地区的九莲灯也与古代的宫廷文字舞蹈有一些相似之处。
一、河南洛阳地区九莲灯洛阳地区民间舞蹈九莲灯是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洛阳地区九莲灯主要流传在新安县刘岭村,洛阳新安县九莲灯表演以舞蹈、器乐为主,伴奏乐器有:二胡、笙、鼓、锣、镲等。舞蹈演员表演时手拿牡丹花灯道具,执牡丹灯的表演者为八个人,每人手中四个花灯,共三十四朵花灯。
道具花灯是由一个木条底板对花灯进行固定,木条两端各有一个花灯,演员表演时手执木条底板中部,双手各执一个。新安县九莲灯在道具使用上比较丰富一些,除了手执花灯的表演者之外,还有一个表演者手执孔雀灯,另有八个表演者骑着道具马进行表演。表演时舞蹈动作难度不高,舞蹈侧重点在于队形变换。
洛阳新安县九莲灯最具有特色的是“以舞呈字”,何为“以舞呈字?以舞呈字是指九莲灯舞蹈演员在进行舞蹈表演时,通过队形变换,来组成汉字的表演形式。尤其配合花灯道具,在夜晚表演时,所组成的汉字清晰可见。组成的文字有“观众好、实现中国梦、天下太平”等。
《九莲灯·火判》记载:“此灯出在莲花山、香菓洞,道德真人驾前有此九盏莲灯。内按九宫八卦、诸天星辰,上能照彻天门,下能照开地狱,中能解难度厄。”
河南洛阳九莲灯其一源于盛唐。唐代舞蹈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高峰,洛阳九莲灯作为字舞,其表现形式与唐朝字舞《圣寿乐》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二源于清代。民间老艺人传说河南洛阳九莲灯传入刘岭村为清代,当时王姓人家在宫中任职,主管宫中文艺,后告老还乡,将这门艺术传入家乡,规定在本村传承,不许外村、外姓人传承学习。
二、宫廷字舞史料搜集字舞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宫廷乐舞。字舞通过舞蹈演员组成汉字,与九莲灯中最具特色的“以舞呈字”特点相同。唐高宗时期出现了字舞,是立部伎中的第七部乐舞。其舞蹈演员有一百四十人,相比如今洛阳新安、南阳镇平九莲灯的表演人数,圣寿乐的规模更加宏大。
“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昌”这十六个字体现了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和祝福赞扬。此种以舞呈字的形式,在具有美感的同时,又带有一定的功利性,非常符合古代宫廷礼乐的需求。
孙逖《正月十五日夜应制》一诗,描写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洛阳城里欢庆元宵的盛大场面。“舞成苍颉字”中,用仓颉来概括舞蹈中所呈现的字,以达到五言律诗的整齐度。
《新唐书》中记载的依附于唐朝的周边小国——南诏国(在今云南大理一带),为了得到唐朝的庇佑,想要归顺于唐,南诏王异牟寻作《南诏奉圣乐》,通过剑南节度使奉皋献给唐德宗。
《南诏奉圣乐》中演员有64人,相比《圣寿乐》的演出人数规模较小一些。此乐舞以舞呈字,在舞蹈中展示了“南诏奉圣乐”五个字,直接向唐朝统治阶级表达了其归顺依附之心。此字舞中吸收了南诏国的乐舞形式,演员皆穿南诏服饰。此乐舞表达了南诏国示好以求民族团结的愿望,是继《圣寿乐》之后字舞的进一步发展。
宋元的乐舞绝大部分继承唐制,对舞蹈艺术很少发展。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娱乐的需要,出现了固定的演出场所——瓦子和勾栏,为了适应勾栏的演出,投合市民的艺术趣味,音乐、舞蹈都逐渐小型化和通俗化,字舞也是如此。
《负暄杂录》记载:“字舞者,以身亚地,布成字也。今庆寿锡宴排场,作‘天下太平字者’是也”。
宋代字舞演出地点,已由都城的宫廷走向州郡的庭院,演员由教坊乐人改用民间“猥妓”,人数也从百人缩减到数十人。这说明字舞的表演不再只存于宫廷之中,民间也开始有字舞的表演,除了统治阶级和贵族能够欣赏之外,普通老百姓也能够看到字舞的表演。其受众在逐渐的扩大,不同阶级都能进行观赏。
《乐律全书》记载:“立定播靴三通,钟鼓乐作吹鼓孤桐:舞四转,三十二势。一匕转转初势,上转转半势,上转转周势,下转(八势);外转(八势);内转(八势)。”
朱载堉所撰写的乐舞理论,并不是在描写字舞表演时的场面,而是在教授如何表演字舞。其详细记述了舞者如何变化队形,如何转变组成舞蹈中的汉字。不仅有舞蹈动作的记录,还附有乐谱。对这一艺术形式的保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清代赵翼《檐曝杂记》中记载的宫廷字舞,是目前笔者搜集到的有关字舞资料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乐舞,足有三千人。这三千舞者配合默契、训练有素的以舞呈字,不难想象其耗费了多少精力和心血,才有了这壮观景象。另外清代的字舞已开始与灯舞相结合,演员执彩灯舞字,这与九莲灯中演员执莲花、牡丹灯舞字的特点正好相同。
从唐朝《圣寿乐》开始,到最后清代赵翼的《檐曝杂记》。后来清朝灭亡,这种宫廷乐舞也就不会再有专门的史料记载,并且逐渐消失或流传到民间。
三、二者关系探讨通过上述内容笔者发现,洛阳地区民间舞蹈九莲灯与宫廷字舞中,最具有特色的内容都是“以舞呈字”,在舞蹈过程中,由舞蹈演员变化队形来组成汉字。这是二者最具代表性的特点。
九莲灯与宫廷字舞中有更细致的相同之处,二者舞蹈中所展现的汉字,都出现过“天下太平”这四个字。笔者在网络上看到洛阳地区九莲灯的纪录片、相关照片上,以及有关论文中,都出现了“天下太平”这四个字。
唐代宫廷字舞《圣寿乐》中所呈现的汉字是“天下太平”,另外还有宋顾问荐《负暄杂录》、宋周密《齐东野语》、明代朱载堉《乐律全书》、清赵翼《檐曝杂记》等史料中也是“天下太平”。
现今洛阳民间舞蹈九莲灯中,也会出现其他的汉字,比如“观众好”,与观众进行互动;“实现中国梦”,紧跟时代发展,响应号召。但是“天下太平”这四个字,好像又进一步加强了九莲灯与古代宫廷字舞之间的联系。
九莲灯是与道具花灯结合表演的。从史料来看,宫廷字舞在唐、宋、元、明时期都没有出现与道具花灯相结合的情况,直到清代才出现,用道具彩灯进行表演舞字的现象,这与九莲灯中配合道具花灯舞字的特点正好相同。再结合九莲灯从清代传入洛阳地区的起源说法,似乎又加强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结语洛阳新安县九莲灯与古代宫廷字舞之间,存在许多相同之处,洛阳市新安县九莲灯的特点、起源时间与笔者搜集整理的清代宫廷字舞史料之间,似乎有着一定的联系。九莲灯作为现今活态的传统艺术形式,虽不能直接判断其肇始于什么时期,但也能看出九莲灯与古代宫廷字舞的相似之处。
或者说,九莲灯可能受到了宫廷字舞的影响,在后来的逐渐发展中,吸收了民间的艺术形式特点。虽无法在其中探知古代宫廷字舞的全貌,但好似能够看到其中零星的碎片记忆。
参考文献:[1]刘昫.《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