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者

喜迎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丨贵阳贵安推出省市联

发布时间:2023/1/20 22:12:06   
消除皮肤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682841.html

春日的贵阳贵安,春暖花开,阳光明媚。走进云岩区盐务街街道宅吉小区百腊井院落,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路面、宽敞明亮的阅读书吧、修葺一新的文化公园,以及居民写满幸福感的笑脸。“老旧小区改造后,生活环境变好了,心情也更舒畅了。”正在和朋友下象棋的小区居民许树俊说。

民生温度,幸福刻度。当前,贵阳贵安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良心办好以“一圈两场三改”建设、农村“五治”等为代表的民生实事,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一圈两场三改”是贵阳贵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十个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补齐民生短板的一项民生工程,将加快提升城市品质,让城市有温度、生活有温馨、市民有温暖。

今年,贵阳贵安计划开工建设67个15分钟生活圈,实施不少于2.5万个停车位的建设任务,改造或新建农贸市场52个,新建惠民生鲜超市25个,计划实施棚户区改造6万户、老旧小区改造4万户、背街小巷改造条。

眼下,贵阳贵安正全力打造15分钟生活圈,建好停车场和农贸市场,加快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全力让老百姓的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4月15日清晨,乌当区金江苑小区居民张贤忠把孙子送到距小区米的新天二小上学后,很快就来到小区健身广场和伙伴们打门球。“在家门口就能健身,生活越来越方便。”张贤忠说。

金江苑小区所在的观溪北衙生活圈是乌当区特色引导型生活圈,配建项目共27个,总投资约8亿元,包括新建北衙学校、北衙生活垃圾投放点等项目。

“目前,我们已完成项目13个。”乌当区“一圈两场三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黄明武说。

在云岩区沙河街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现场,塔吊、挖掘机忙碌不停。“项目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总停车位个,预计今年12月31日建设完成。”云岩区沙河街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负责人陈伟说。

该项目所在地为云岩区老城区中心地段,周边有学校、医院、老旧小区等,人流量大。陈伟说,项目建成后,将充分缓解贵医附院及周边老旧小区停车难的问题。

如今,随着棚户区、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的加快改造,贵阳贵安街头巷尾正发生着新变化,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打一场治堵攻坚战让市民出行更便捷

交通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检验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试金石”。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影响居民生活品质的突出问题。

对此,贵阳提出“以铁的手腕打一场交通治堵攻坚战”。全市有关部门闻令而动,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分清轻重缓急,陆续打通一批断头路、疏通一批瓶颈路、畅通一批微循环,让市民出行更安全、更方便、更快捷。

4月15日早上8点,记者在位于观山湖区的金融城路口看到,交警正在指挥车辆有序通过,志愿者在人行横道口引导行人过马路,整体交通秩序井然。“这个地方车流量大,原来一直很堵车,但现在我每次路过都很畅通。”附近居民说。

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观山湖分局八大队教导员刘川说,经过治理,现在,金融城路口早晚高峰期通行能力提升约30%,交通拥堵情况得到有效改善。同时,交警还积极与辖区街道办事处联系,增加路口的志愿者数量,引导行人有序过马路。

四光路口是乌当区往返云岩区、观山湖区的重要路段,以前每天早晚高峰,路口车流、行人密集,交通拥堵严重。近日,市民张敏驾车从乌当区前往云岩区方向,不到三分钟就通过了四光路口,这样的通行速度让她十分惊喜。

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乌当分局三大队队长蒋宏宇介绍,通过调整车道、优化信号灯配时、定人定岗加强路面疏导等方式,四光路口车辆通行率提升了30%。

连日来,在贵阳市交管部门“一点一策”精细化治理和“1+N”多部门联合治堵下,像四光路口交通畅通指数提升这样的好消息不断传来。

百度地图交通大数据监测结果显示,年1月和2月,全市月均拥堵指数和拥堵里程与去年同期相比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高峰拥堵指数下降11.1%,高峰拥堵里程下降52.4%,群众出行便捷程度持续提高。

下一步,贵阳将按照“政府总调度、交警提需求、社会提意见、部门抓落实”的工作原则和“固成效、防反弹、促提升”的工作目标,从完善数据分析、“一点一策”、强化指挥调度、深化智慧交通、优化硬件基础五方面纵深推进治堵工作,全力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开展农村“五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农村“五治”是一项民生工程。连日来,贵阳贵安各地深入落实“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工作各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农村“五治”工作走深走实,努力把民生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走进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小碧乡大地村,田间地头最显眼的当属崭新的供水设施。“自来水供水系统是政府下了大力气帮我们修的。现在有了自来水,日常生活比以前方便太多了。”村民谢之华说。

通过“治水”工作的开展,今年1月,大地村通了自来水,全村余人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在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大地村新建了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5座,配套建设污水管网23.77公里,实现了7个村民组污水收集全覆盖。

“各位村民请注意,目前我乡正在开展‘治风’工作,倡导‘丧事简办、婚事新办、其他不办’……”在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近段时间村里的喇叭反复播放着当地村干部录制的“治风”广播。

自“治风”工作开展以来,龙广村“两委”采取“一二三四”工作法,即党员干部带好头,评好“红黑榜”两个榜,开好“坝坝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三个会,签订四份承诺书,深入推进“治风”工作。

截至目前,贵阳贵安“治风”工作群众知晓率已达95.78%、支持率达96.74%、满意率达93.52%,“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的新风尚逐步形成。

当下,在贵阳贵安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大家坚持以农村“五治”工作为引领,狠抓美丽乡村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创新宣传形式、发动志愿者参与、加大环境整治力度,让村寨“旧貌”换“新颜”,助推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以“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基础,以切实的民生举措回应民生关切,件件实事正共同勾勒出百姓幸福生活的模样。未来,贵阳贵安将全面了解群众的所急所想所盼,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关新闻

贵阳贵安:办好民生实事增强群众“三感”

在南明区太慈桥“15分钟生活圈”,群众享受着更加便捷的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在乌当区羊昌镇,农村“五治”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民生实事真正办到了群众心坎上;云岩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辖区学生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白云区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群众拥有更多幸福感……近年来,贵阳贵安更加注重民生,常念民之所忧,常行民之所盼,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幸福。

当前,贵阳贵安积极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建设、推进农村“五治”,构建优质公共服务体系,坚定不移在“强省会”中强民生,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十五分钟生活圈”让群众生活更便捷

唱歌、走秀、击鼓……4月12日,南明区太慈桥街道群众文化中心一派热闹景象,辖区文艺队伍在这里开展文艺活动。

时装队的黄君节正在和队员们一起练习走秀。“年轻时工作忙没有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今街道在家门口为我们免费提供场地,从家里步行过来只需要5分钟左右,非常方便。”黄君节说,按照中心的统筹安排,时装队每周有3个时间段开展活动,既锻炼身体又丰富生活,让她退休后的生活幸福满满,心态也越来越年轻。

太慈桥街道群众文化中心建筑面积约平方米,于年11月揭牌,建有多功能教室、声乐室、乐器排练室、舞蹈室、书画室、棋牌室等活动空间,是太慈桥街道打造“15分钟生活圈”、方便群众开展文艺活动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

除了丰富的文艺生活,在太慈桥“15分钟生活圈”内,群众可享受到的便捷服务还有很多。

在铁建国际城医养中心,居住在国际城F组团8栋的居民王显惠陪着母亲一起就诊,中心开业以来,成为不少居民看病的首选。

“这里离家近,环境设施和服务好,还有很多专家来坐诊,小毛病在这里就能看,大病医院,很方便。”王显惠说。

据了解,铁建国际城医养中心是贵州省医养融合省级示范点,共有五层,一二层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层是日间照料中心,四五层共有56张医养床位,可发挥医疗与养老两大服务功能。

面向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医养中心可提供24小时高品质的全程医疗及助餐、助浴、助医、助急、助洁“五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同时,可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机构养老、康复护理服务,为日间家里无人照料且能够行动的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为居家无人照看的老人提供智慧化服务,实现对老年人群的连续、全程服务。

老年人需要护理照料,建医养中心;工作忙来不及做饭,实惠又卫生的业主食堂开业;运动缺场地,多功能运动场建成投用……太慈桥街道积极推进“15分钟生活圈”建设,坚持以老百姓所思所想所盼作为工作方向,通过坝坝会、调查问卷、入户走访等方式收集群众诉求、了解民生关切,围绕“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不断完善圈内公共服务供给。

太慈桥“15分钟生活圈”只是南明区大力推进“15分钟生活圈”建设的一个缩影。“强民生是‘强省会’的根本目的,也是‘强省会’新征程上一道必须答好的必答题。我们将围绕‘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统筹布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增加养老、托幼、就业等服务有效供给,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感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南明区相关负责人说。

推进农村“五治”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春日的乌当区羊昌镇中河村,蓝天白云掩映之下,是清澈的小溪、干净的小道、整洁的房屋。

“相较于过去的旱厕,现在的水冲式厕所干净多了。”4月13日,中河村村民李祖俊一早就开始打扫自家庭院,看着整洁的院子和新建的厕所,他打心眼里觉得舒服。

农村“治厕”工作开展以来,羊昌镇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元参与、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全面提升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范围,解决影响乡村振兴的短板。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农村户厕问题摸排工作,发动镇、村干部职工力量,以部门包村、干部包组方式对全镇户厕所进行摸排,建立细化台账,切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羊昌镇充分引导农民改厕,科学安排建设时序,户的“一厕一策”方案已制定,将在今年7月底前全面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目标,清零旱厕户和无厕户;一体化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与生活污水治理,邀请第三方公司入驻羊昌,对农村化粪池、排污管道建设进行科学指导,做到排污标准化、科学化、系统化。

在羊昌镇甲岗村,农村“治房”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一座座白墙灰瓦的农房错落有致,在绿树红花的映衬下显得恬静而富有韵味,三三两两的村民在广场上休闲健身,尽享美好乡村生活……

“我们探索将农房风貌纳入村庄规划进行管控,对3个村民小组房屋实施立面改造,以保持乡土味道、贴近村民需求为原则,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采取‘一户一院一设计’的方式,重塑乡村个性特色和乡土气息。”甲岗村党支部书记周敬说。

在实施农房立面改造的同时,甲岗村对农家庭院进行改造升级,在留住乡土味道的基础上,突出房前屋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宜居农房的整体协调性,让家家户户都有菜园篱笆,实现一户一景观、一院一特色。目前,全村已完成30多户农房改造。

“不仅仅是房子变漂亮了,以前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都是乱排,现在都装上了排污管道,通过管道排到污水处理池,环境越来越好。厕所也改成了水冲式卫生厕所,干净卫生。家里的垃圾我会分好类,投放到垃圾箱。村里大力倡导丧事简办、婚事新办,风气越来越好了。”甲岗村村民罗新碧说。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乌当区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践行为民宗旨、厚植民生情怀,扎实推进“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等“五治”工作,把民生实事真正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随着“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的深入开展,一件件顺民意的实事办好办实,乌当区农村基础设施正稳步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民生活日益美好,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为打造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注入强大力量。

优质教育资源更多惠及广大学生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4月13日,贵阳市实验小学未来方舟分校的学生正在老师的组织下一边朗诵《少年中国说》,一边踏着整齐的步伐,朝着操场走去开展大课间活动。

贵阳市实验小学未来方舟分校坐落于云岩区水东路中天未来方舟F10组团,是云岩区新建校之一。学校于年9月建成投用,占地面积平方米,拥有42个教学班。

“开校到现在,我们招的都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共有5个班名学生。”贵阳市实验小学未来方舟分校校长赵佳介绍,学校建有个性化图书室、音乐厅、人工智能教室、少先队队室、科学教室、计算机教室、音乐教室、小型报告厅等特色功能教室。后期还会建设书法教室、蜡染教室、厨艺教室等,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贵阳市实验小学未来方舟分校内,以党的光辉历程、脱贫攻坚、生态文明等为主题的宣传栏随处可见。“除了利用墙面,我们还利用教学楼旁的空地建设劳动教育基地,让学生开展种植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观察能力。”赵佳说。

据了解,中天未来方舟区域内,公办小学仅有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贵阳分校)和云岩区向阳实验小学,而且这两所学校距离F组团近米,难以满足F组团业主子女就近上学的需求。为此,云岩区结合实际,在未来方舟F组团规划建设贵阳市实验小学未来方舟分校,让F组团的业主子女在家门口就能读书,同时也减轻了芳草地国际学校和向阳实验小学的学位压力。

“根据前期的摸底,F组团的业主都很期待将自家的孩子送来就读,预计今年9月会有余名学生入校就读。未来,随着学校的二期工程完工,将会有更多学生入校就读,我们也会秉承‘生态育人’的理念,让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赵佳说。

一直以来,云岩区始终坚持加大公办教育投入力度,加大教育供给,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年,云岩区全力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清理整顿学科类培训机构家;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4所,新增学位个;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达12所,居全省第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公办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分别达90.8%、58.1%、91.5%;“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新国发2号文件提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县域高中建设。接下来,我们将抢抓机遇,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这一目标,深入推进‘双减’,持续擦亮‘优学优教在云岩’品牌,实施义务教育‘公办强校’工程,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多惠及辖区群众。”云岩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文化服务让群众拥有更多幸福感

4月7日早上,家住白云区优品城邦小区的退休居民王芳秀收拾好服装和舞鞋,背着背包就出门了。每逢周二、周四,她都要去白云区文化馆参加“春之芳模特队”的走秀练习和舞蹈练习。

“我从年退休,一退休就开始跟着模特队学习舞蹈。”王芳秀笑着说,周边公共文化场馆很多,环境条件也很好,从区文化馆、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各级各层都有文化活动场所,每逢重要节假日还常常开展文艺演出活动。

白云区积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设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15分钟生活圈”公共文化普惠服务。“泉湖街道综合文化站设置有图书室、书画室、儿童活动室等,每天都对辖区居民群众免费开放。我们书屋每周还会开展主题活动,特别是针对辖区青少年儿童、老年人等人群,举办科普讲座、手工培训、趣味活动等,不断满足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泉湖街道综合文化站站长王婷说。

近年来,白云区坚持文化惠民,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向社区一线延伸。依托“一圈两场三改”建设、为民办“十件实事”等,去年,白云区持续提升改造完善了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27个村(居)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区基层文化设施。截至目前,白云区已建成区级文化馆、区级图书馆各1个,区文化馆分馆12个、区图书馆分馆1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0个,村(居)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9个,初步形成了“区——乡镇(街道)——村(居)”三级全覆盖的公共文化场馆服务体系。

白云区文化馆馆长唐红琳表示,新国发2号文件提出要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白云区将抢抓机遇,在“一圈两场三改”建设中,结合居民群众的需求,持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升级及文化惠民服务力度,针对今年白云区启动打造7个“15分钟生活圈”的具体实际,着力推动实施龚家寨街道综合文化站、泉湖街道南湖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拉营街道铁路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29个涉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改造项目。

来源

贵阳日报

编辑

周谊

编审丨刘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9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