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工网」来源:中工网对于江苏省“江阴工匠”、江阴金杯安琪乐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杯公司”)精工车间主任钱东伟来说,手风琴就是他的天。见证着企业发展历史的钱东伟,一直把做好手风琴看作自己的使命、企业的生命。他甚至相信,在眼下的市场竞争中,只有自己成为刀尖上的舞蹈者,才能帮助企业占据更好的位置,成为行业中永远的胜利者。金杯公司有着30多年的发展史,是全国最大的手风琴生产企业、国家手风琴标准制修订单位、中国手风琴簧片研发基地和国家文化重点出口企业。你也许对苏联电影中拉着手风琴唱着《喀秋莎》的镜头痴迷过,但你多半不会知道,生产一架合格的手风琴,需要怎样的历练。钱东伟相信,如果不是选择了手风琴,搞别的乐器他们一样会干得很出色,但既然他们选择了手风琴,就要把它做好。一封来信的刺痛年,生活在美国的台湾商人李文澄先生的一封来信,让钱东伟记忆深刻。信中说,中国琴在美国只能在地摊上兜售,是市场的低端货,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很痛心。中国琴要想改变人们潜意识中的刻板印象,只有在细节上下功夫。这封信对钱东伟触动很大,随后他花了一年时间对簧片的生产模具、工装夹具做了改进。他反复地试验,单模具就做了20多种结构尺寸的实验。当时他们把生产精度提高到了0.01毫米范围内,是国内最好的水平。之后又继续不断改进,如今生产精度已经提高到了0.毫米的范围内。簧片是手风琴的发音体,而音色是手风琴的灵魂。一旦簧片有瑕疵,手风琴的音感、灵敏度也会受到影响。钱东伟所在的精工车间,就是改进簧片性能的第一线。0.毫米,恐怕一般人都会不屑一顾地忽略不计,但钱东伟争的,就是那微不足道的感应,他就是刀尖上的舞蹈者。钱东伟认为,想要成为一名大国工匠,既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要有细致入微的灵敏度。他愿意在这两个方面都力求做到最好,因为这是他作为一名老职工应尽的义务,更是这个时代交给他的历史使命。金杯公司生产的高档手风琴主要销往意大利、俄罗斯、韩国,中低档手风琴主要销往南美,国内市场则明显朝着高档化趋势发展。因此,在手风琴行业,技术更领先、标准要求更高成了发展的必然方向。有着抱负和理想的钱东伟也不断地给自己加压:要做就必须做行业最好。一个职位的诱惑当上金杯公司精工车间主任对钱东伟来说,是领导、同事们对他的信任,是往他肩头压担子。虽然他坚持认为,自己是搞技术出道的,今后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带领团队继续在技术领域抢占制高点,保证他们的手风琴在行业中的技术领先地位。但是,无论愿不愿意,从担任精工车间主任那一天起,他就不能不为团队的整体水平而操心,即使那不是从前的他考虑过的问题。不得不承认,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尤其缺少各类实用人才。某个人才在某一方面表现优秀,就会被想当然地用于别的领域,寄予同样的期待。但是现实中,就像科林斯指出的那样,优秀是卓越的最大敌人,尤其是不同领域,隔行如隔山。幸好我们的乡镇企业,从发展之初获得成功的就是那些全才,习惯培养的也是那些全能型选手。钱东伟不敢说自己就是那样的全能型选手,但他身上起码延续了老一辈乡镇企业家的光荣传统——指哪打哪,决不含糊,因为他们肩负的是百姓的渴望、时代的旋律。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以江阴模式和昆山模式为代表,在初创期是靠时代红利、靠机遇兴起的。现在的制造业乡镇企业必须靠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工匠精神。钱东伟认为,市场的选择终将决定企业的未来,企业也会在分歧中磨合前行,技术含量与技术标准将会决定制造企业的市场前行方向,每一家企业都要更加坚定地经营好自己那块细分市场。钱东伟坚信,今天的每一分努力,都将在明天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无论他是作为一名技工还是管理者,全都一样。技工和管理者,本质上是相通的,只是分工不同。一种身份的认定在技工和管理者的不同身份转换中,钱东伟更加看好技工。他认真地说:“我的目标是技术型管理人员,负责技术研发与技术生产标准认定。我想企业也不会缺少我这么一个管理人员。”他认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话,只须专注于本行业的技术发展与创新,不必分心去搞人际沟通管理。有更多时间集中精力专心于技术,能更好地提高专业技能。我是从技术工作入门的,技术发展到一定层次后,站到更高的平台上,眼界能放得再宽一些,能接触更多新的知识,再结合专业技术的学习,能更好地提升自己。”在钱东伟的认知中,搞管理只是为了更好地搞技术。钱东伟很崇拜袁隆平、任正非、钟南山那些人,自认是他们的半个粉丝。48岁的年纪,既让他对《喀秋莎》印象深刻,也让他对拉着手风琴唱《喀秋莎》的苏联艺术家油然生发出一种羡慕情绪。同时,这个年纪的人又是大陆最早接受港台流行歌曲的那一批人,对港台风带来的海洋气息并不陌生。但是钱东伟毫不犹豫地表示,自己不追星不追剧,因为自己没有那份闲工夫,他还得潜心做“刀尖上的舞蹈者”。(据江苏工人报消息江阴市总工会供稿)责任编辑:朱一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6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