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蹈者 >> 舞蹈者前景 >> 论中国古典舞蹈中的相
“相”是舞蹈表演中的必不可少的,舞蹈就是通过“相”来向观众呈现舞蹈的视觉享受。
那中国古典舞蹈中的"相"是否有独特的含义呢?今天就带着大家来看一下吧。
一.“相”的定义及分类在中国古典舞中,“相”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外相与内相。
外相,顾名思义指的是表象的事物,在舞蹈中则是舞蹈造型、舞蹈动作以及舞姿。
内相,与外相相反,是隐藏的外在表象,通常指的是舞蹈者的气韵、气质、神态与律动等。
二.“相”的表达方式
“相”的表达是通过舞蹈者的身体来传达的,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气韵、舞蹈劲力等呈现给广大观众。
三.舞蹈的肢体语言
舞蹈者的肢体语言是“相”表达的方式之一,那么大家一定会问,什么是舞蹈的肢体语言呢?
所谓的肢体语言就是肢体动作,也就是舞者的舞蹈造型、舞蹈动作以及舞姿,所以它是表象的事物,是"外相"。
舞蹈的魅力在于舞蹈演员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感情,在舞台上的每一个肢体动作由自身的骨骼关节等经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
一个优秀的舞者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能够使有一定观赏能力的观众由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舞蹈演员的内心。
如从以下这幅画我们能感受到舞蹈者充分向往灿烂明天的内心情感。
古典舞蹈中的S形肢体形态给予观众婉转、柔美的想象空间,赋予观众真实的飞天飘舞的画面感知。
S形形态曲线主要是由头、膝、胯、肋部位的扭转来使身体呈现出S形。S形肢体形态又被称为“三道弯”,由腰与胯之间的横向拉伸形成动势,并且再由头部、四肢进行辅助从而完美展现一种逆反的姿态。
三.舞蹈者的气韵
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都是将心理与肢体语言的高度统一作为其追求的目标,可见在进行舞蹈表演时除了要求动作到位外,更重要的是舞蹈演员的内心世界。
要想达到心理与肢体语言的高度统一,舞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精神气质和格调韵味,也就是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特征。
中国古典舞蹈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传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审美文化----"气韵"。
舞者的精神气质和格调韵味是舞蹈的精髓和灵魂。
也有文章认为,"气韵"可以代表两种,气代表阳刚的美,韵代表阴柔的美。舞者舞蹈时要有气韵,也就是舞者的舞蹈要刚柔相济,既有阳刚的一面,也有阴柔的一面。如古典舞蹈中的"穿手"动作为气,"划圆"动作为柔,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紧张与松弛的高度统一。
四.舞蹈劲力
"舞蹈劲力"也是“相”表达的方式之一,那么什么是"舞蹈劲力"呢?
"劲力”是一种气力,同时也寓意着一种精神和神情,是动作内在的质量和外在的表现,它蕴藏在肢体的传导配合之中,是支撑形、传达神的一种表现。
“劲”可由表及里,“力”仅及于表面,只有“劲”与“力”的平衡协调,才能体现出动与静、快与慢、强与弱的力量之美;这其中又涵盖了速度、节奏、技巧的综合之美。
不同“劲力”运用对舞蹈人物形象塑造、情感表达、意境营造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
“劲”,是指给予内部节奏和外部的行动水平,按处理力对比,可分脆劲、柔劲、寸劲及刚劲。
脆劲:一般来说,爆发力强度稍逊于刚,气短的吸收和快速调用,以明亮、轻松、欢快的感觉。
柔劲:化僵为柔,因柔而韧,呼吸如斯,迁缓有序,有控制地延绵仲长,行如流水,轻松自如。
寸劲:幅度小,在动作即将完成的瞬间,才突然发出的短促、刚脆的爆发力度,富有弹性,小巧玲珑。
刚劲:用时短,刚强而有力度。在短时间内,能够强有力地使气息略微饱满地在身体中被有力地控制和运用,要做到“意气、力、形”的统一,适应“逢开必合、欲后先前、欲右先左、欲靠必冲”的运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