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广州市文联、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等联合主办的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大师艺术课”活动特别邀请到陈翘,以“坚守人民立场不负时代重托”为主题,结合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参会经历,分享自己的从艺生涯与艺术观点。00:44“黎族人民才是‘黎族舞蹈之母’”陈翘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舞蹈创作,从20世纪50年代的《三月三》《碗舞》,60年代的《草笠舞》,到70年代的《喜送粮》《胶园晨曲》《踩波曲》,80年代的《摸螺》,再到90年代黎族舞剧《龙子情》等,半个世纪以来,陈翘推出了众多堪称舞台经典的黎族系列舞蹈,将黎族风情舞蹈推向世界。不久前,陈翘参加了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在“大师艺术课”活动现场,她回忆道:“在开幕式上,习总书记的讲话不断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整个讲话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没提到‘人民’,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不管是做人还是创作,我们文艺工作者都始终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从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热闹场景中,她创作出《三月三》;与黎族姐妹一同筛选粮食、同交公粮的过程中,她创作出《喜送粮》;看到黎族儿童踩着大人们自制的木屐,到河边洗澡、摸螺、玩闹的情景,她创作出了《摸螺》......陈翘的创作经历生动体现了这条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创作成就与其深入生活、贴近人民的实践密不可分。陈翘介绍道,当年,为了创作舞蹈《草笠舞》,她想到元门采风,如果坐汽车绕道去,要花两天时间,而爬山去则仅需半天。陈翘选择抄近路,但中间要翻越令人闻之色变的蚂蟥山——鹦哥岭。陈翘凭着自己以前上山被蚂蟥咬过的经验,并没有感到恐惧,而是执意登山;直到见到树木上、石头上密密麻麻、细如发丝的山蚂蟥,正摇摆着寻找猎物,一想到它们会在人毫无察觉的时候钻到身体的任一地方,陈翘这才知道害怕。一连奔跑两小时终于抵达安全地带,陈翘发现自己的一条裤腿早已被鲜血染湿。她赶紧解开扎得紧紧的裤脚,一条因吸满血而胀得圆鼓鼓的山蚂蟥随即掉下来。陈翘回忆道,当时,小腿处被咬出一个口子,血一直在流。“这个伤口在此后几年每逢阴雨天就奇痒难忍,一抓就烂。”因为这段经历,在《草笠舞》获得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比赛金质奖章后,陈翘把这枚奖章称作“带血的金质奖章”。陈翘,黎族舞蹈之母,国家一级编导和黎族群众在一起时,“同吃同住同劳动是最基本的”。在同黎族群众交往时,陈翘积累了很多经验。她认为,首先要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里。为此,陈翘学说黎话、学唱黎歌,走进群众家中听他们讲述黎族丰富的口头文学......所接触的黎族群众也真心喜爱她,带她翻越蜈蚣山,两次在山洪暴发时救了她......这些经历使她和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黎族丰富质朴的生活为陈翘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帮助她创作了许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黎族舞蹈,并且把黎族舞蹈送上了国际舞台。外界常常称陈翘为“黎族舞蹈之母”,陈翘说:“黎族人民才是真正的‘黎族舞蹈之母’,我只是在做黎族舞蹈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工作。”坚定文化自信吹响时代号角要在世界上为中国民族舞蹈争得一席之地,这是陈翘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离开海南后,陈翘发现,广东“有‘岭南音乐’‘岭南画派’,但就是没有‘岭南舞蹈’”。于是,时任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席的陈翘提出了“岭南舞蹈”这一概念与目标,鼓励广东的舞蹈工作者有意识将岭南民间舞蹈、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统一,创作出更加贴近时代、富有特色、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作品。由这一概念而产生的“岭南舞蹈大赛”自年创办至今,已经成为广东舞蹈界的行业符号和一个文化品牌。“广东舞蹈工作者已经迈出了岭南舞蹈的第一步,一定要再接再厉走出一条宽广大道。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岭南舞蹈会越来越成熟,绽放出它应有的绚丽光彩。”陈翘说道。而多年的艺术实践也使陈翘深刻感受到:“我们不能轻视自己,不要觉得民间的东西‘土里土气’。我们民族的特色文化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才流传至今,文艺工作者需要利用好这些传统资源。”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作为老一辈艺术家,陈翘表达了自己对于文艺工作者的期望:“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更应当坚定文化自信,吹响时代号角,要把人民的喜怒哀乐、时代的发展变化充分表现在我们的作品之中。”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通讯员:朱英豪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丽琴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