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者

新年习俗广东汕尾甲子英歌舞能自成一派,究

发布时间:2024/9/11 12:39:32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甲子镇是广东九大渔港之一,同时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镇。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恪守传统,尊重祖先,敬畏神灵,从而保存了生存环境的完整性,也使古老的英歌舞得以世代相传。英歌舞是岭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俗舞蹈之一,广泛流传于广东汕尾、潮阳、普宁、潮安等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

甲子英歌是英歌舞的一个代表性流派,清光绪年间从福建传入广东潮汕,并在汕尾市陆丰甲子镇落地生根,演绎着梁山泊一众好汉英勇就义的传奇故事,并传承至今。

甲子英歌舞被认为是驱邪扬正、吉祥安康的象征,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俗舞蹈,素有我国民族传统舞蹈活化石之称。

甲子英歌舞的脸谱既与戏曲脸谱有共同点,又独具群像花脸特色。

每一张脸谱都是对梁山泊英雄人物个性形象、性格特征的模拟勾勒,脸谱的画法因画谱师的绘画手法而各不相同,有的简而精,有的花而雅。总体采用点线面的表现方法,用古典对称式的图案或半图案交错综合形式,形象的表现了水浒梁山各个英雄脸谱。

英歌槌是甲子英歌的一大特色,它是由一副直径三厘米,长度五十四厘米的石木制成,后期打磨加工成中间稍粗两头稍细的形状,配以红色和绿色作为甲子英歌槌的标志性色彩。

英歌槌有节奏的碰击敲打作为基本动作。甲子英歌舞在服饰上也显示出独特之处。表演者均穿着武侠服饰,脚穿系有铃铛的草履鞋,舞动行进时会发出有节奏的铃响,此外,在裤子的绑腿部分采用左右不同色系的绑腿和绳结,更加彰显了水浒人物个性化。

列队共二十七人,由画上脸谱的二十五位“武畔”和两位“花鼓公”组成;前部共四十一人,由画上小生面谱的十二位“文畔”和两位“花鼓婆”组成;队伍末尾加上小戏等节目。

传统英歌队每次外出表演前,都必须在伫立在甲子中心城区的元帝祖庙前巡游一次,以壮行色。甲子英歌舞在过去是群众在小镇中心的元帝祖庙祭拜元天上帝时的一项民俗活动,因此又有元帝祖庙是英歌舞的源头的说法。

传统甲子英歌舞的表演形式是由手舞长蛇的时迁当先开道,李逵则率领整支队伍随后前行,队尾两位花鼓婆也就是两个小男孩所饰演的孙二娘和扈三娘站在花鼓公张青和王英肩上压阵。

大鼓行锣铿锵有力,而表演队伍则根据鼓点的节奏,举槌敲击,齐声共舞,边舞边行。

英歌舞在表演时,每个演员的腰间都得系上一块小木牌,上面要注明每个演员饰演的水泊英雄名号,行动起来十分雄壮,显得更为古老。

甲子英歌舞就动作而言颇具表演性,它糅合了武当派太极八卦拳的特征,举槌击打,肩、背、腰、脚各有分寸,分四大招式。

削槌,动作威武飘逸,尽显梁山英雄的气冲霄汉;仆槌,姿态如藏龙卧虎,动中有静,暗含谦让和谐之意;掺槌,动作刚柔相济,起落轻重有致;穿龙,有如蛟龙过海,姿态豪迈奔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5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