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猩猩 >> 黑猩猩的习性 >> 进化论的最大挑战达尔文不懂DNA知识,错
进化的前提是变异,达尔文也正是看到这一点才想象出了进化的概念。《物种起源》的第一章就是从介绍“家养状况下的变异”开始的。在达尔文的时代,很多人喜欢训鸽。鸽子有很多种,样子也各不相同,但其实它们都是由野生岩鸽驯化而来的。也就是野生岩鸽产生了变异,形成了不同品种的新鸽子。其实,很多家畜和家禽都是用这种方式演化而来的。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个过程是不是就是进化?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个过程并没有体现出“先进”和“落后”的问题,野生岩鸽并没有显示出不适应环境的问题,它还是活蹦乱跳地在自然界中存在。它所产生的变异可能源自于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因为与不同类型的鸽子杂交而产生的新后代,不论哪种情况都与进化没有丝毫关系。更重要的是这些变化都统统是在鸽子这个物种范围内进行的,绝不会跨种进行。也就是鸽子再变异也不可能进化成为松鼠,这是由鸽子自身携带的遗传物质DNA决定的。
生物DNA直接掌控着每一种生命的三层信息,一是种属编码信息,用来区隔不同的物种,比如老虎、猩猩和人的种属编码信息完全不同;二是种内编码信息,用来区别同一物种之内不同亚种之间的差异,比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倭黑猩猩和黑猩猩、黑种人和白种人;三是种内非编码信息,影响物种个体之间的细微差别,比如同一家庭内兄弟姐妹之间长相的不同。编码信息具有遗传性,需要严格被锁定,不能轻易产生变异,这才能保证物种的稳定性,使得整个自然界不至于乱套;而非编码信息没有遗传性,可以产生变异,能引起外在形态的细微变化,但绝不会改变物种。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在他的《自然系统》一书中,将动物界分为哺乳、鸟、两栖、鱼、昆虫及蠕虫共六个纲。每个纲下面都由不同的物种构成,物种下面再细分为多个亚种。虽然这个分类不如现代生物的分类细致,但却比较简洁明了的分类,对非专业人士就已经够用了。纲与纲之间是绝对隔离的,也就是鱼不可能进化成两栖动物,而两栖动物也绝不可能进化成哺乳动物;而物种之间是基本隔离的,在哺乳纲下,每一个物种之间都有锁定的基因维持该物种稳定地遗传,在没有极端自然环境改变的条件下,羚羊永远是羚羊,它绝不可能进化为猎豹。
但在形状和习性相近的物种间可以通过杂交产生新物种,比如马和驴杂交可以产生变异,生出骡子,老虎和狮子也会生出虎狮,但这都不是常见现象,而且后代并不“先进”,甚至是有残缺,就像骡子都不能产生后代,所以,靠这种方式产生并延续新物种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可见,变异是和进化毫不相关的,变异并不是物种的常态,适应环境的物种也不需要变异,只要它具有适应性,那它就会一直生存下去,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而不适应者就会被淘汰,这也是自然界的规律;唯独进化不是自然界的规律,它是人类给自然界强加的人为意志,生物不需要这个规律,它们至今还在暗暗地耻笑着人类这种自作多情。
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实际上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并没有详细论述。因为他当时的确对自己的“进化论”思想没有什么把握,而且涉及人的进化问题直接冲击他原先的《圣经》信仰。但当《物种起源》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尤其受到大量无神论者以及科学界人士的大加赞赏,而且他在书中说到最初的生命是通过造物主吹气的方式产生,这令有神论者也多少获得些安慰,所以最初的反对声还不那么强烈。达尔文自己也从这本书中获得了名利双收,于是就又蠢蠢欲动了。终于在年8月30日出版了《人类的起源》一书,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本书,因为书的水平真的很差,全书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是谈性选择理论,涉及到人类的那一部分篇幅较小,其中大部分还是讨论人种和人种借助性选择而产生的问题,真正谈整个人类起源的问题只是寥寥数笔。这本书着实成了一本挂羊头卖狗肉的伪科学著作,因为他的性选择理论简直就是毫无根据地猜想,主要就是在阐述为什么自然界的雄性动物都特别漂亮,比如雄孔雀有能开屏的长尾巴,而雌孔雀就什么也没有,显得很土气。达尔文解释说,这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长尾巴的雄孔雀更容易得到雌孔雀的欢心,所以就存留了下来,并繁衍了后代,而短尾巴的雄孔雀找不到配偶,就慢慢被淘汰掉了。这是多么奇葩的“科学理论”啊,毫无逻辑,前后矛盾。
达尔文认为自己的“进化论”是万能的,什么现象都能解释,但这种牵强附会的解释,反倒让人们怀疑“进化论”的可靠性。达尔文没有现代基因学的知识,根本不知道是因为基因的不同,才导致了雌雄的性状不同,这与“进化论”八竿子都打不着。这就像解释长颈鹿总吃高树上的叶子后脖子就慢慢变长一样可笑,这种通过外在锻炼产生的变化能改变内在基因吗?它的后代怎么能继承它的长脖子性状呢?练健美的肌肉男的后代出生就是肌肉婴儿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虽然达尔文在书中提出了人类起源于猿猴,但这似乎已经不重要了,性选择理论已经让这本书失去了人心,而且把猿猴当成人的祖先,还彻底激怒了有神论者,他们大骂达尔文玷污了人类,并从此对“进化论”正式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