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者

什么是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

发布时间:2023/3/4 23:14:54   
北京儿童手足癣医院 http://m.39.net/news/a_8593631.html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汤即位之初,商王领地之内连续五年大旱,骄阳如火,河井枯竭,田地龟坼,草地枯萎。汤命史官在郊外燃烧积薪以牛羊豕作为牺牲,祭祀上帝。汤祈祷时引咎自责,列举六条自己可能犯下的错误,哀求上帝赐福降雨,但毫无效果。

大旱延续到第七年时,汤又在桑林之地设坛,祭天求雨。史官占卜后说,要用活人作牺牲,上帝才肯降雨。汤认为,祈雨本是为民,岂可再又残害于民?便决定由自己充任牺牲。他剪去头发指甲,沐浴洁身,向上天祷告:“我一人有罪,不能惩罚万民,万民有罪,都在我一人,勿因我一人之过,而伤害村民性命!”祷毕便坐到柴堆上。正当巫祝要点火燃柴时,大雨骤然而来,万民一片欢呼,作歌颂扬汤的德行,乐曲取名为“桑林”,又名“大”,后人称其为“汤乐”。

成汤灭掉暴君夏桀后,命大臣伊尹改编这一舞蹈,就是《大濩》,持矛以舞,象征成汤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救护万民,因此称“护”。《大濩》虽然是武舞,但音乐宽厚温和,充满劝善仁爱的厚义。吴国公子季札欣赏《大濩》后,感叹地说:“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圣人已如此弘大,犹觉自身德行还不够,而感到惭愧,做圣人真是要很高的修为啊!)

这里不但有铿锵的音乐,还有美妙的万舞,万是一种舞的专名。此外还有“嘉客”,就是唐尧、虞舜和夏禹的后代子孙以及诸侯们,前来助祭的。可以想像到这种典礼是怎样隆重了。并且这次祭完,按例第二天还要举行一祭的,叫做“肜”祭。

《诗经·商颂》中有一篇叫《那》的诗描述的正是大濩乐舞。

在古代,祭祀时,主持祭祀的人,都是位高权重,德行高洁之人,他们也被称作“主祭”,古代把那些臣属出资、陪位或献乐辅佐君主祭祀的人称之为助祭。

而且祭祀时都有专门的诗歌,《诗经》风雅颂中的“颂”那个类型下的诗歌就多是祭祀时唱颂的,对于《颂》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颖达《毛诗正义》里说:“颂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诗集传》中说:“颂”与“容”古字通用。“颂”就是单指那种赞美祖先和神灵“盛德”的舞蹈,如《周颂·维清》即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就是把周文王起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载zài歌载舞”是宗庙乐歌的典型特点。《周颂》大部分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的祭祀乐章,也有迟至昭王时的作品。《鲁颂》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颂歌。《商颂》是春秋时期宋人追述祖业(宋为殷商后裔)之作。

除了上面这个故事中的大濩乐舞,《诗经·商颂》中的《那》。今天我们还要讲到《诗经·周颂》里面的另一首祭祀时唱颂的诗,这首诗是周代天子在祭祀宗庙仪式完成之后撤去祭品时演唱的乐歌。汉代刘向考证,此诗应创作于周武王时期。而朱熹则确定此诗为周武王祭祀完周文王后撤祭时所演唱的乐歌,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雍》,这首诗的头一句就是“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意思是“一路行进和睦虔诚,到达此地恭敬祭享。各国诸侯相助祭祀,天子居中盛美端庄”。

“雍”,这个字最早的本字是邕,同“邑”,其甲骨文字形中有两个围起来的城邦构成,像两片不同功能的城区相交错,表示划片管理、人口密集的都城,后引申为“安定的,安逸的,和睦的”。

春秋时的鲁国,几乎被“三桓”家族势力给架空了,他们把控鲁国政权长达三百多年。在此期间,三桓眼里没有国君且不说,他们三家之间也是经常争权夺利,私自扩张封地,不断非法建造城池,加高城墙,这种情况下,僭越礼制的行为自然是常有发生。比如,上节课说的季孙氏的八佾舞于庭,而这三家祭祀祖先之时,他们也公然演唱周代天子在祭祀宗庙仪式完成之后撤去祭品时演唱的那首乐歌——《雍》。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唱着《雍》这首诗歌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说的是‘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么个明显的周天子口吻的表述,怎么能用在他们三家的庙堂里呢?”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5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