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者

伎乐天奏乐,歌舞以娱佛敦煌壁画中的舞

发布时间:2023/5/9 18:26:50   

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延绵千年,与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发展、成熟相始终。敦煌壁画中有44种,共件乐器图像,身乐伎图像以及组乐队图像,这表明了敦煌壁画在乐器品种、数量、表演形式以及延续时间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舞蹈是形象的艺术。在敦煌莫高窟绝大多数洞窟中,几乎都有舞蹈形象。它们可分为人们臆想中的神佛世界的天乐舞和人间的世俗舞两大类,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各异,引领我们去领略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古代舞蹈风姿。

这幅乐舞图是莫高窟唐代壁画中规模最大的一幅,属于第窟,绘于“药师经变”画面的下方,表现的是东方药师佛净土世界的伎乐天奏乐,歌舞以娱佛的场景。

画面正中有一座灯楼,两侧各立灯轮一树,灯火辉煌。左右两厢置乐队,共计28人,分为两组,演奏着来自中原和西域的各种打击、吹奏、弹拨乐器。两队舞技在小圆毯上旋转腾踏,巾帛飞扬。盛大的乐舞场面虽是表现佛国,却也是唐代宫廷生活宴享娱乐的真实写照。

灯楼:佛经讲到礼拜供养药师佛时,需燃七层灯,每层七灯,共四十九盏,而且要求燃灯大如车轮。因此,莫高窟从隋代开始,凡画“药师经变”均有灯轮。图中的灯轮建在水池中央,有虹桥和陆地相连,所燃灯数远远超过经文规定的四十九盏,因形状与楼阁相似,且规模巨大,因此也被称作“灯楼”。

灯轮:图中,供养药师佛的灯轮总共五层,每层灯轮都有如平方之车轮,上置许多灯盏,好像车辐,造型十分精美。灯轮上有的灯已燃,有的空缺。地上摆放着数个小灯盏,一位菩萨俯身点灯,另一位菩萨则正在灯架上放置小灯。

燃灯为佛教的普通供养之一,并非药师佛信仰所独有。唐代时,僧俗在上元节(元宵节)都会举行燃灯活动,场面盛大。壁画中的巨大灯楼与灯轮也是当时社会风情的真实再现。

舞蹈的伎乐天:这是莫高窟唐代经变画中,舞者人数最多的一幅作品。四位舞伎,两两成对,立于舞筵(专为舞者铺设的织花小圆毯)之上,执巾而舞。舞伎肩披的长巾,是当时妇女上身穿的“披帛”(又名帔子),在舞蹈中也常被作为“舞巾”使用。

图中的舞伎,上身穿锦半臂,下着石榴裙。服装的样式与花纹很像舞台化的铠甲。两位舞伎皆单足而立,一手托掌挺举,另一手侧垂作“提襟”姿,动作刚劲矫捷,应属于唐代舞蹈中节奏明快、舞姿奔放的“健舞”一类。

另有两位身着白练裙的舞伎,挥舞长巾,发绺飘扬,给人以急速旋转的感觉,很像是唐代流行的“胡旋舞”。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国传入的一种舞蹈,因该舞来自胡地,跳舞时须快速不停地旋转,故得名“胡旋”。胡旋舞在唐代十分盛行,据说唐玄宗时的杨玉环、安禄山皆擅胡旋舞。

乐队:隋唐两朝对先秦的礼乐制度作出修改,除吸收了大量的民间管弦乐器外,还将以吹打乐为主的“俗乐”引入宫廷。壁画中的28人大型乐队,正是隋唐时期宫廷乐队的缩影。其中可见13种乐器,包括羯鼓、腰鼓、横笛、鸡娄鼓、答腊鼓、拍板、海螺、锣、竖箜篌、铙、笙、竖笛、筚篥(类似竖笛,但较短,管口插哨子发音)。

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5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