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蹈者 >> 舞蹈者资源 >> 敦煌壁画线描类型中刻画的唐代敦煌壁画中乐
(一)起稿线刻画唐代敦煌壁画中乐舞的艺术风格 起稿线用于勾勒人物的面部和身体轮廓,敦煌壁画用土红线起稿。由于土红线线条粗壮有力,相对来说更为简洁明了、高度概括。土红起稿线分为三种形式:垂直线、中轴线与水平线。起稿线并不是由画师一笔画上去的,而是由工匠们拉扯带有土红粉末的线或绳子,经过回弹印在墙上的。这样,墙面就被分成若干个部分,就可以拿蘸取土红色颜料的毛笔进行进一步绘画了。
并且敦煌壁画早期以土红色调为主,绘画时用土红线作画,即使需要修改,也不会对壁画的线条与色彩有所破坏。所以红线是绘画人物轮廓的不二之选,但有时也会用墨线起稿。在起稿阶段,土红线与墨线对于敦煌壁画来说相当于草稿线的作用,在后期会被其他的颜色覆盖掉,在绘画时更加轻松随心,不拘泥于小节。
唐代敦煌乐舞与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舞伎形象是高度一致的。美术与舞蹈相结合,更加印证了艺术是相通的这句话。其起稿线笔法自由灵动、随意且不拘小节,线条转折清晰,与唐代敦煌乐舞棱角分明的造型风格与队形的颇多变化相对应,能使舞伎的形象更加逼真,富有生命力,队形更具有张力,人物形象更饱满,将敦煌乐舞的自由灵动之感完美还原了。
(二)定型线刻画唐代敦煌乐舞艺术风格 敦煌壁画中最重要的线条就是定型线,墨线主要作用是定型。在画师们为壁画上色之后,还会再用定型线将乐伎、舞伎的五官、四肢、整体轮廓再勾勒一遍,使壁画整体效果更加准确逼真。在用起稿线勾勒好壁画轮廓后,再着色。这时,原先用于勾勒轮廓的起稿线就会变得模糊,为了使画面更加清晰,会再用定型线沿轮廓描绘,多用墨线或赭色线。
墨线即铁线,线条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定型线能够清晰地描绘出人物形象的肢体动作。多曲线与三道弯是敦煌乐舞舞姿的基本形态。乐伎于画面两侧,一名舞伎在地毯中央翩翩起舞,画面中舞伎冲胯、出肋、低头形成了典型的三道彎基本舞姿。身体的弯曲与肢体弯曲的结合形成了敦煌乐舞的一大亮点。舞伎整体气息下沉,微微松胯,造型婀娜,身形曲折,给人一种静谧妩媚之感。画面中舞伎腰间系着腰鼓,双手做拍打状。如今,朝鲜族仍存在着仗鼓舞,但大多以旋转为主。如图所示,在腰间系着腰鼓的情况下做三道弯的舞姿造型,需在腰间做固定点,将鼓牢牢地固定在腰上。
唐代敦煌乐舞舞姿造型,完全沿用了壁画中的造型艺术—三道弯。如若想要呈现出优美妩媚的三道弯造型,需主力腿伸直、冲胯,肋呈自然幅度,膝盖自然弯曲或者后脚踏地,整体造型挺而不僵。还有一种三道弯舞姿造型由主力腿弯曲,胯与肋呈最大限度的延伸,在做此造型时全身收紧,切记松胯,否则会破坏舞姿造型的美感。敦煌乐舞中的舞姿造型将曲线美发挥极致,呈现出特殊的轻柔曼妙、妩媚妖娆之感。
(三)装饰线刻画唐代敦煌乐舞艺术风格 装饰线是为装饰画面所用,在敦煌壁画中随处可见。装饰线以白色居多,是在定型线勾画好后,用白线将需要装饰的地方再勾画一遍,以达到强化与突出形象的作用,使画面更具有空间感与层次感。通常用在佛像的头光背光和莲花台子或衣衫、飘带处。下图为初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第窟中的散花飞天图。
飞天头梳发髻,右手托着莲花,左手作散花状,身体柔软、张弛有度,手指也刻画得栩栩如生。但整幅图的亮点在于环身围绕的丝带,由装饰线对丝带进一步勾画,凸显出飞天身体的曲线之美,丝带在身体两侧舞动,仿佛在壁画中随风飘起。装饰线对唐代敦煌乐舞艺术风格没有实质性的影响,所以不作为影响敦煌乐舞风格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