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者

小舍得蒋欣被骂上热搜,暴露了中国父母

发布时间:2023/7/10 16:02:16   
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继《小别离》《小欢喜》之后,“小”系列三部曲的第三部《小舍得》,终于开播了。

但大部分人都只是看个热闹罢了,对于该剧反映的中国式教育痛点你真的了解吗?

谈及《小舍得》就不得不说它连上了好几次热搜,引发网友们热议的众多话题。

其中,讨论度最多的话题,大都和蒋欣饰演的妈妈田雨岚、她的儿子颜子悠有关。

#蒋欣窒息教育#、#如果田雨岚是你妈#、#子悠快抑郁了吧#……

这些话题下面,有网友评论:

代入子悠感觉我已经窒息了,如果有田雨岚这样的妈:我绝对会离家出走,断绝关系。

田雨岚到底是怎么当妈的,怎么会激起网友们这么大的反应?

我带着强烈好奇追到最新一集后发现,田雨岚被网友们这么口诛笔伐,不是没有原因的。

田雨岚被骂背后,隐藏着很多中国式妈妈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不经意间给孩子造成的巨大伤害

令人窒息的孩子妈

让网友大呼人间真实

田雨岚隔着屏幕都让人感觉到的窒息,不是因为哪一两个名场面;

而是无时无刻不在,随时随地流露。

外孙女唱歌比赛拿了第一名,外公高兴,就把孩子们都喊回去聚聚,吃个便饭。然而从刚进门一坐下,窒息式操作就已经开始。

孩子们都在开开心心吃水果,等开饭,她让吃得正开心的儿子放下西瓜。说西瓜糖分过高会导致肥胖,影响智力发育。

还见缝插针提问儿子水果英文单词,炫耀孩子词汇量。

结果儿子有一个水果单词没说上来,立马掉脸子:“这不是早上刚背过的吗?”

训斥完还没完,自己一字一句把单词拼出来,末了又反问:“记住了吗?嗯?”逼得儿子低头小声嘟囔:“水果我都已经不吃了……”

餐桌上,子悠妈妈说:“我们子悠啊,还真得要跟欢欢好好学习。”她假装自己的孩子太内向了,想给他报兴趣班,他一点也不喜欢。

“子悠就知道学习,上学期期末拿了个第一名,随堂测试是次次第一。前段时间还有家长跟我说,子悠他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然后假装随口一问:“欢欢怎么样了?摸底考成绩考多少了?上周的随堂测试考多少分?”

外公见气氛有点僵硬,就让欢欢唱一首歌。欢欢表演完以后,她不甘落后,又让子悠“你给外公背个圆周率吧。”

大人们有的面面相觑不知道说什么好,有的碰碰酒杯,喝两口缓解下尴尬。

只有田雨岚,独自一人沉浸在炫娃的喜悦中,喜笑颜开。

本来好好的一场家宴,成了一场比赛。比孩子的才艺,比孩子的分数,孩子被当成了大人比拼好胜心的“工具”。

孩子仿佛就是家长身上的一样饰品,孩子表现越好,他们就越有面子。

田雨岚甚至夸张地告诉儿子:

只要他拿到二等奖以上,自己就是披个麻袋素颜出门,也是光彩照人。

看得网友一边气得牙痒痒,直喊话:“田雨岚快闭嘴吧”;一边叹气,太真实了,自己从小就是在这样窒息的氛围中长大的。

电影《你好,李焕英》上映时,有一位网友讲述自己妈妈和李焕英的不同,获得了65万赞同。

在她看来,李焕英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温柔的人,但她真的无法将这种温柔的形象,共情到自己妈妈身上。

孩子录取通知书造假,李焕英只是简单训斥贾玲几句,可是:

如果是我,改个试卷分数我整个人估计都没了,因为我妈就是我世界的执剑人,半点不敢越距。

执剑人、控制者、绝对话语权人……

这是很多孩子的真实感受,也是很多父母自己都没意识到的,自己在孩子心中的真实形象。

孩子不是挣面子的工具

饱含私心的爱太压迫了

《小舍得》中有一幕我印象特别深:

田雨岚回家看到儿子在玩显微镜,一通数落,说迟早给你扔了,还训他“你那些恶心兮兮的东西”……

哪怕儿子说了很多次,自己的兴趣是生物,自己将来想当一个生物学家。

她都嗤之以鼻。

生物现在能出成绩吗?能帮你拿奖杯吗?能帮你上重点好学校吗?

她的眼里,只有能看到分数的语数英,只有能看到排名的考试。

孩子对她来说,就像是为她在外面挣面子的工具人,是她在家里不用看婆家亲戚脸色的筹码。

别人用心把孩子养育成暖心的小棉袄,她一心只想把孩子打造成硬核的防弹衣。

好抵挡住她眼里所谓的,别人对她的轻视和暗箭。

她是爱儿子,但她的爱,夹杂着太多的私心和条件。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现实往往比戏剧更加残酷

可能我们都觉得田雨岚只是虚构的一个人物,现实中这种极端的父母毕竟是少数。那么不妨看一看不久前明星郑爽的悲剧事件。

她的妈妈刘艳曾说过:想跟女儿交换人生,哪怕一年就好,因为女儿过的人生,就是自己向往的人生。

为了让女儿能完成她曾经的梦想:成为明星,登上舞台,享受大众的曝光和赞美。

要强的刘艳,开始了对郑爽的造星计划。

在郑爽还在一岁半的时候,母亲就控制她的饮食,防止她变胖。

到郑爽5岁的时候,开始正式演员之路的系统化训练,并进行“军事化”管理。

舞蹈,钢琴,长笛、声乐、表演、自行车、骑马、游泳、英语,一个都不落下。

如果有一项做不好,妈妈就用痒痒挠打她手心。

和颜子悠一样,父母给郑爽的爱是有条件的,这种爱是建立在你优秀、你值得我自豪和炫耀的基础上的。

而这种有条件的爱,最终把她变成了一个从小看妈妈眼色长大的孩子,一个从小就缺少“独立人格”和“自我认知”的孩子。

莫言说:

“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

父母看重功名利禄,做事好面子,孩子就会把它们当做判定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

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中曾说这是“病态现象”:“这种父母,带出来的孩子往往有问题!”

父母每一次的炫耀攀比或者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都会在孩子内心堆积出焦虑感,成为孩子性格中甩也甩不掉的沉重包袱。

真正的爱,应该是不管孩子什么样,都毫无保留地爱。

凡事过犹不及

应当适可而止

我所表达的毫无保留地爱,当然不是溺爱,也不是去宣扬兴趣大于学习,读书无用论,更多的是引导大于强制,自我大于攀比,在兴趣和学习之间寻找共同点和平衡点。

突然想起前几天,全网都被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感言打动了。

文章作者说: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篇论文放到你的面前…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我相信每个看完的人,都很难不为作者的故事流泪动容。

那是一段即便只用寥寥几句勾勒,也让人心疼极了的人生。

作者从一个寒门学子,到顶尖人才,完美地实现了阶级跨越。

“我们每个人在读这篇致谢的时候,都或多或少会感到热血沸腾,因为我们读到了公平,读到了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还可以靠勤奋阶级上升。”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们如今这个社会,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向上流动,想要摆脱原来的阶级,真的只有读书这一条路最为快捷。

因此父母苦口婆心的劝学,当然是好的,但是强制性学习和攀比,只会毁了孩子。

养育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我们的面子,而是为了成就他自己。

大家还记得之前拍摄“9岁女孩在猪肉店跳芭蕾”的高分纪录片《小小少年》吗?

在后面更新的节目中,有一个男孩殷然,和田雨岚儿子子悠一样,喜欢研究昆虫,研究田雨岚口中“那些恶心兮兮的东西”。

但殷然的父母,和田雨岚完全不同。

殷然喜欢上山抓虫子,他们就周末陪着一起进山;殷然把家里堆满了虫子,他们就跟着一起研究。

这些在田雨岚眼里毫无用处的东西,殷然妈妈却觉得:

“我们大人总在想这事有没有用。

到底有没有用我不确切知道,但我和殷然只是享受了那一刻。”

为了支持孩子,同时不落下孩子的学习,她会让殷然自己管理好时间。

“想做的事和应该做的事应该是一种平衡。

选择这个时间来看虫,那接下来的时间就会很累,这是他的选择。”

不以成年人的思维判断、评价、干涉孩子,用实际行动支持孩子,并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这样的妈妈,才是真的爱孩子,才是真的为孩子好。

别以爱之名

让自己和孩子都成为囚徒

像田雨岚,像《小欢喜》中的英子妈妈,像《隐秘的角落》里的朱朝阳妈妈……

看似是为了孩子好,但自己却像囚徒一样,困在想象的角斗场中,出不来,也不想出来。

在之后的剧情里,我们可以看到子悠终于被逼迫得生病了。

他站在讲台上,一字一顿地说:“我觉得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子悠对妈妈的控诉令人感同身受。

田雨岚与子悠——父母与孩子之前的关系,为何能到如此地步,我想剧名《小舍得》三字已经点名了一切。

田雨岚以为只要舍掉孩子快乐的童年,便能得到成年的无忧。

但现实却是她舍掉了孩子健康的心理,得到了孩子满心的埋怨。

希望田雨岚们,别等到最后才明白:“舍得”,其实是舍掉父母的面子和虚荣心,得到一个被无条件爱的孩子。

孩子的人生剧本,不是我们的续集。不需要为我们在光荣册上,增添所谓浓墨重彩的一笔。

孩子的人生剧本,是他们的自传。舍什么、得什么,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我们父母应该做的是一个把关者而非决策者。

想要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自由飞翔,我们只需指明方向、道清利弊,然后放手,如此足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1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