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稻盛和夫对企业来说,比起科学技术,比起经营管理等,人心才是最根本的问题。从降生人世,到生命终结,无论对谁而言,人生旅程都是一出波澜万丈的戏剧。其中既有充满荣光、极尽欢喜的时光,也有遭遇苦难、咬牙忍受的日子。人生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由自己的内心吸引而来的。犹如电影放映机,将影像投映在屏幕上一样,内心描绘的景象,会在人生中如实再现。这是驱动这个世界的绝对法则,是推动一切事物运行的真理,没有例外。这是稻盛先生基于自己80多年人生经历的思考。正因如此,面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抱什么想法、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人生将发生巨大变化。无论何种境遇,修一颗“感恩之心”现状越艰苦,人就越容易发牢骚、鸣不平,怨天尤人。但是,这些牢骚与不满,又会兜兜转转,回到我们自己身上,导致自身境遇不断恶化。所以,不管遭遇怎样的苦难,不管面对何种境况,你都要以“感恩之心”去面对。遭遇困境,结果不尽如人意,要在此时此刻说一声“感谢”,确实很难。如果人格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磨炼,我们往往就会口出怨言“为什么偏偏是我?”另一方面,就算我们好运连连,事事称心,我们就会说“感谢”了吗?其实,现实中的我们,往往也做不到。我们会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甚至很多人还会贪得无厌。不管现在多么一帆风顺,这种情况不可能永远持续。我们不能沉溺于顺境而自傲,必须用谦逊的态度,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严格约束,不可忘记感恩之心。而当逆境和困难发生时,更是表达“感谢”的绝佳机会。因为这种严酷的环境,严峻的局面,能锻炼我们的心志,磨炼我们的灵魂。所以,“无论何时何事,都要表达感恩”,用理性将此道理铭记于心。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人生秘诀,但能在生活工作和自己的人生中,一以贯之的人,却是凤毛麟角。但如果缺乏对他人的谦卑之意,感谢之心是无法萌生的。自己之所以有今天,是长期以来,许多人帮助支持的结果;公司之所以能够存续,是依靠员工辛勤的劳动,以及那些下订单的客户。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谦卑之意,感谢之心才能油然而生。自己拥有的才能和能力,绝不是自己的私有物,不过是偶然被赐予的。那些我们认定是自己的东西,不过是现世一时,寄存在我们这里的东西。我们不应将其,只用于自身,而要将其用于他人和社会。当你在工作和生活中抱有这样的想法时,骄傲自大就会在心中消失,内心就会充满感谢和谦虚。遇到挫折时,修一颗“忍耐心”人生必有沉浮起落。既有走运的时候,也有遭难的时候。遭遇苦难时,忍耐是必须的。即使遭遇严重灾难,也不要怨恨,要一味忍耐。通过这种“忍耐”,人才能成长。遭遇苦难时,有能够忍耐的人,也有不能忍耐的人,我认为,他们的未来将完全不同。是直面苦难,还是被苦难击垮;是放弃初衷,妥协了事,还是千方百计,努力克服苦难。人能否成长,这里就是分水岭。上天绝不会给我们一个四平八稳的人生,一定会给我们各种各样的考验,让我们在应对考验中度过人生。如何接受这类考验呢?有人用开朗、善意的心态接受考验,积极乐观,坚韧不拔;有的人以阴暗、悲观的心态对待考验。采取哪种态度,人生将会迥然不同。积极面对考验的人,就能开拓人生,取得进步。相反,消极面对考验的人,就会陷于悲惨的境地。而悲惨的人生又会进一步损耗人的精神,使人更加消极,更加萎靡不振。重要的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考验。年轻时受了些挫折,就自暴自弃那怎么行呢?不管现在处境如何,在漫长的人生中,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能把人生变得美好。现在正处在不幸旋涡之中的人,应该这么想:“年纪轻轻就吃这么多苦,遭这样的难,恐怕全日本也少见。这并非不幸,这是上天给我机会,让我体验他人体验不到的经历。”人生中不管好事还是坏事,一切都是考验,都是上天为了让人成长而赐予的考验。在我们的人生中,有时候可能会陷入悲观,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没有希望。但是,一切失败挫折都是上天的有意安排,为的是让我们加速飞跃。人生中发生的事情,仅用我们人浅薄的头脑,仅用眼前的幸与不幸去判断,那是不行的。应该站在天道的高度观察。那样的话,我们就能观察到完全不同的景象。即使现在正遭遇看似无情的灾难,也要认定,这灾难对当事者的将来必有好处,此乃上天赐予自己的“奖品”,必须这么去想。有时候,人思善了、行善了,但上天仍然会给予严酷无情的考验。能否坚持从正面面对这种苦难,用什么心态来应对这种苦难,将决定自己人生的航向。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挫折,甚至健康受到影响时,也要告诉自己:“这种逆境是上天赏赐的,目的是让我变得更出色更强大。”对待困难和考验,就要用这种积极的态度,这是绝对必须的。离成功差一步时,修一颗“坚韧心”成功人士和非成功人士,只有毫厘之差。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当你遭遇前所未见、如同绝壁一般的巨大障碍时,能不能在那一瞬间,对自己说“一定能跨越”,并走出第一步。如果认为自己“可能不行吧”,哪怕有一点点踌躇和犹豫,命运就会截然不同。所以,首先要坚定地相信自己“能行”,相信光明的未来必定到来。带着这样的强大心灵不断前进时,我们就能逐渐看清前进的道路,理清走向成功所需的种种线索。在京瓷最艰难的创业期,去拜访客户,十有八九要吃闭门羹。尽管如此,稻盛先生却这样激励自己的团队:不管看起来眼前矗立的壁障有多高,首先要想“一定能跨越”。如果用手触摸一下,说不定这个壁垒只是纸糊的。如果是纸糊的,戳破它就行了;如果是石头做的,只要思考如何攀登就可以了。当你觉得“不行”的时候,才是工作真正的开始。正因为情况困难,所以才要相信局面必能打开,一味向前。事业有成时,修一颗“知足心”在经营企业时,动机如果仅仅基于欲望或金钱,那么不管企业一时获得多大的成长,这种成长都无法持续。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这是宇宙中的两大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宇宙的大原则在于成长发展。宇宙中充满能量,这些能量一刻不停地推动一切事物进化发展。但实际上,宇宙中还存在着另一种巨大的力量,这就是保持和谐的力量。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如果所有事物都只有成长发展,就会出现太过庞大的事物,使整体的平衡无法维持。如果事物变得太过庞大,它们就会在保持和谐的这一力量的推动下走向崩溃。这也是宇宙中俨然存在的法则。例如,地球上最初繁茂的蕨类植物,由于过于繁茂,结果衰退了。恐龙也是一样,它们曾一度遍布整个地球,却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而灭绝了。纵观世界历史,那些盛极一时、不断扩张领土,变得太过庞大的国家和民族,此后或是衰退或是灭亡,这类例子不胜枚举。急剧膨胀、变得太过庞大的事物,在其成长达至顶峰时,保持和谐的宇宙潮流就一定会让它们走向崩溃和衰退。然后,这种宇宙潮流会修正轨道,让那些事物回到应有的、规模适当的状态。不管个人还是企业,凡是遵循成长发展的法则、拼命努力者,自然就能得到发展。所以,拼命努力工作,就能实现大的成长。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如果忘却谦虚,“欲”令智昏,盲目扩大,那么平衡就会被打破。太过庞大的事物,在宇宙保持和谐的法则下,就会自行崩溃。不管个人还是企业,一时风生水起,发展惊人,以迅猛势头走上了成功之路,却以某个时间为界,转向衰落之路。这种情况之所以经常出现,其实就是因为宇宙这一机制在发挥作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成长的同时,保持和谐,就非常重要。这种生存方式的好榜样,我们在自然界就能找到。稻盛先生分享了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专家的发现:一般认为黑猩猩是草食动物,但有时它们也会袭击牛羊等大型哺乳动物。因为动物蛋白营养高,味道好,所以整个族群都会兴高采烈地一起享用。既然如此,为何黑猩猩不会经常捕猎呢?据说它们捕食,只是为了补充生存必需的那部分营养。所以,它们不会过度捕食,不会贪得无厌。即便是百兽之王的狮子,在一次捕猎成功、填饱肚子之后,在一周左右,即便猎物在身旁,他们也不会发起袭击。稻盛先生感慨:自然界中,存在着人类世界所没有的“节制”。为了生存,动物需要做成最低限度的努力;但是它们绝对不会让欲望过度增加,都具有“知足”的本能。所以,人类也应该从自然界中学习“知足”和“节制”。不仅如此,还要将“知足”这种生活方式付诸实践。老子说:“知足者富”。这就是“知足”的人生态度。还有一句格言:“当你想要的东西无法到手时,就珍惜你手中已有的东西吧”。“满足是贤者之宝”,知足带来人心的安定,这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必须去实践。只有“知足者”才能够真实地感受富足,因为“知足”这种精神构造正是感受富足的先决条件。越是艰难,越要一颗“自省心”从年轻时起,我就养成了每天早上边洗脸边反省的习惯。最近,不仅在早晨,我还会在晚上临睡前反省。哪怕喝了酒,我仍然会在入睡前履行这个“仪式”。发出声音念叨“神啊,对不起!”这便是我的反省方式。如果白天有傲慢自大或得意忘形之举,在回到家中或下榻的酒店后,我便会立刻开口说:“神啊,对不起!”在反省时,我还会说“神啊,谢谢!”这句话的意思是“神啊,对不起!请饶恕我刚才的态度,并谢谢您让我察觉到自己的错误”。由于我在反省时会大声说出来,如果旁人听到,可能会误以为我的精神有问题,那就太难为情了。因此,我在反省时,总是会待在自己的房间,或者找个地方独处。对我而言,这两句话起到了自我惩戒和自我反省的作用。前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大使戴维特·阿布夏先生当时任职于美国国际战略研究所。他在看了我写的《新日本·新经营》一书的英文版后,邀请我参加研讨会,会议主题是“领导者的资质。”年,该研讨会在华盛顿召开,作为研讨会发起人之一,我在午宴时发表了演讲。在讲到内容“反省”时,我阐述了如下内容。如果我说:“应该选拔人格高尚者当领导”,想必许多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但请不要忘记,人格是会变化的。有的人由于人格高尚而被选为了领导,但他在掌握权力、身居高位后,人格开始逐渐变化。于是不再施行民众所期望的政治方针,甚至开始作恶。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反之,有的人在年轻时经常作恶,人格也有问题。但到了晚年,却洗心革面,脱胎换骨,拥有了高尚的人格。也就是说,“人格高尚”的确是选拔领导的重要基准,但不可忽略“人格会变化”这个前提。总而言之,要判断对方的高尚人格是否能够维持,就要考察其是否“以谦虚的态度,坚持每日反省”。这点非常重要。当时,在场的美国政商两界的知名代表,纷纷对我的演讲表示赞许和认同。为了实践人生方程式,为了维持优秀的思维方式,为了进一步提升自我,“反省”都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培养自己优秀的思维方式,努力勤奋固然重要;而为了保持自己优秀的思维方式,对于“修心”亦不可懈怠。应该通过每日反省来修养心灵,磨炼心智,提高心性。任何时候,都要修一颗“利他心”在“利他”的地基上,才能建立成功的大厦。如果动机是善意的,事情自然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动机只为一己私利,那么不管多么努力,最后都不会有好的结局。对企业来说,如果企业经营的“引擎”,仅仅是追求经营者的私利或名誉,那么即使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企业也终究无法长期发展壮大。“利他”并不是宏大高尚的理念,这个词本身就很简单,“有利于他人”,就是先人后己,把“为自己”放后面,优先“为他人”。比如,在家庭中,可以为家人做什么让他们幸福;在工作中,为同事和客户又能做些什么。利他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绝不是什么需要大张旗鼓的行为。只要有利于他人,不管事情多么微小,即便是做人的朴素单纯的行为,都有助于利他心的萌芽。
“心不唤物,物不至”。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运自然会好转,这是宇宙俨然存在的因果法则。
“愿望之力”,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要成就事业,就必须具备强大的心力,以及“洞穿岩石般的坚强意志”。这种坚强意志,并不是那种类似暴风雨般的剧烈粗野之心,而是从内心涌现的安静平和又强烈无比的愿望。
不管面对多么困难的目标,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参与者的热情和能力,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这就是“愿望”所具有的力量。
“愿望”,可以说是在内心的画布上,所描绘的想法、愿望、梦想和希望等,也可以说是心灵活动本身。人的一切行动,都产生于“愿望”或者说“想法”。如果你不“想”,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
当愿望产生,就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如果变成这样就好了”的含混状态,而要有“无论如何非这样不可!”的信念。
人类文明的发展,正是把心中描绘的愿望,作为原动力。“想要更快到达目的地”,催生了蒸汽火车和汽车;“想要飞上蓝天”,促使飞机飞上了天空;最后,抱有“想去宇宙旅行”的想法,终于飞到了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
稻盛和夫提醒我们:现在的我们,似乎已经忘却这种愿望的可贵。我们只重视用头脑进行的“思考”,轻视产生这种思考的根源,以及由心产生的“想法”或“愿望”。
将做人的“正道”作为经营的“原点”
稻盛和夫成立京瓷后不久,就将“作为人,何谓正确”作为经营判断的唯一基准。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一基准太幼稚、太简单了。但他认为:事物的本质就是单纯、明快的东西。
行为的规范不是基于得失,而是基于作为人应走的正道。
稻盛和夫在受命重建日航、出任会长职务后,虽然是临危受命,却通过贯彻这一简单的判断基准,帮助日航重新渡过难关。
而在企业中是否适合当领导者,则由“心根”来决定。
稻盛和夫认为:选择领导者,判断他是否合适的基准,就是看他拥有怎样的心根。“聪明能干”不过是三流资质,“深沉厚重”才是领导者的第一等资质。
一个人,不管才华多么出众,只要表现出“只为自己”的、野心家式的人物,他认为都应敬而远之。甚至,他会推举即使有些愚钝,但却谦虚又勤奋的好人。
另外,人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很多具备优良品性的领导者,在获得一定的成就后,因为接受周围人的吹捧和奉承,真的相信杰出成就的取得,都是自己的实力所为,不知不觉就会升起傲慢之心。
所以,只有那些具备优良品性,一贯勤奋埋头工作,并不断提高自己心性的人,才能成为真正好的领导者。这样的人,即使手握权利,也不太会心生傲慢,不会堕落。因为他们掌握了优秀的人生哲学。
组织的成长,是无法超越其领导者的器量。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的人生观,思维方式和心中抱有的思想理念,会决定组织的存在方式。
什么是领导者最重要的资质?稻盛和夫的答案就是“心”。提高心性,拓展经营,身居领导岗位的人,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组织,都必须持续努力,不懈地磨炼心性,提高人格。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像把一滴墨水,滴到水里一样,领导者会让整个企业都染上自己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看,领导者思考事物时的思维方式、哲学或信条、人生态度,这都不是领导者一个人的东西,而将决定整个企业的色彩和性质。
一切始于心,终于心
稻盛和夫经常用“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个方程式,来说明人生。在这个方程式中,热情和能力的打分范围,都是从0到分,但思维方式却是从负分-正分。三者相乘才是关键。
也就是说,不管一个人的热情和能力有多高,只要思维方式是负数,一切都是负数。正因如此,不管我们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自我反省,决不能忽视了对心灵的修持。
稻盛和夫引用了英国思想家詹姆斯·埃伦《原因与结果法则》所说:
人的心灵像庭院,既可理智地耕耘,也可放任它荒芜,不管是耕耘还是荒芜,庭院都不会空白。
如果自己的庭院里,没有播种美丽的花草,那么无数杂草的种子必将飞落,茂盛的杂草将占满你的庭院。
出色的园艺师,会翻耕庭院,除去杂草,播种美丽的花草,不断培育。同样,如果我们想要一个美好的人生,我们就要翻耕自己心灵的庭院,将不纯的思想一扫而光,然后栽上清澈的、正确的思想,并将它们培育下去。
这里,他用简单易懂的比喻,说明了我们人生中的种种现象,全部都是“心”的投影。
心灵才是塑造人生最重要的因素。无论什么人,能拥有的都只是“当下”这一个瞬间。以怎样的心态活在当下,将决定我们的人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