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的事情,让“普选”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在一些人看来,普选就是正义,普选就是真理,普选至善至美。反对我普选,就是在“压迫”我,我就要“抗争”,我要为“正义”而战。
那接下来这篇文章,我们从客观独立的角度来说说,“普选”真的如他们想象得那么好吗?
选举作为一种手段,只是选拔国家或社会治理人才(即官员)的一种方式,不是唯一的一种。我所知道的就至少有五种基本方式:打仗、世袭、抽签、选举、考试。接下来依次分析一下各种方式的优劣利弊。
首先,打仗无疑是最坏、最野蛮、大家最不愿看到的选拔方式。人类的近亲黑猩猩、大猩猩就用打架的方式来决出首领,谁拳头最硬谁就是老大。动物打架还只是用拳头、用力气,如果人类用打仗的方式决出首领,那就是血流成河,因为人类干掉对方的手段太多、能力太强了。历史上比如战国时代、三国时期、晋八王之乱、唐安史之乱、元朝皇帝争位、明靖难之役、清三藩之乱等等,都是企图用武力获得领导权,无一不变成人民的灾难。中国老话讲:“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暴力是最后的手段,但凡能不用暴力解决,就不要用暴力解决,因为如果用暴力说话,那就没有正义可言了。
世袭毫无疑问是次坏的选拔方式。世袭比打仗更文明、更稳定、更安全,是巨大的进步。但它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和社会被谁统治,取决于投胎,而投胎是没法选择的。谁也不知道当今皇上会生一个什么货色,是聪明还是愚笨,是勤政还是懒惰,是好人还是坏人,全凭运气。而普通人哪怕再有才华,你没投对胎也没用。既无法保证领导或官员的能力,也无法给普通人希望。历史上傻皇帝有像“何不食肉糜”的司马衷、被文盲太监魏忠贤架空的“木匠皇帝”朱由校,暴君如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中国几千年王朝史历数下来,基本的印象是好皇帝是偶然现象,差皇帝是正常现象,不知道大家跟我感觉一样不一样?
接下来说民主模式。在今天这个时代,“民主”绝对是一个政治正确的词儿。个人里头,估计会有99个认同民主,剩下那一个不认同的,他也不敢说出来,否则可能被大家唾沫星子淹死。就连朝鲜,从大胖传到二胖传到三胖,明显的世袭,人家国名也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强行碰瓷“民主”。
但问题是——民主的实现方式是什么?民主并不等同于选举,更不等同于普选。
一个可能让大家难以置信、惊掉下巴、感到荒唐甚至荒诞的事实是,按照清华大学王绍光教授的研究,作为民主起源的古希腊,最主要的民主实现方式是抽签,而选举是被当成一种贵族政治的代名词而存在的。这个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抽签是真正能确保公平的方式,每个有政治权利的公民都有同样的机会被抽中,普通人也能有机会参与到国家(当时应该叫城邦)治理中来,更符合“民主”这两个字的本来含义;而选举则不是,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被选上的概率远远大于普通平民,所以与贵族政治更接近。抽签的弊端显而易见,那就是无法保证抽中的人的能力水平。在这一点上,它还不如世袭,因为世袭的人家好歹是出生在皇家或者官宦世家,耳濡目染。这也是为什么在西方历史几千年的大部分时间,“民主”都是作为一个负面的词来存在的,绝大多数的思想家持批判态度。但抽签也有优势,除了机会公平之外,抽签能让选中的人更加具有代表性。因为我们知道,选举选中的基本都是有头有脸的人,他是否真能代表普通人、理解普通人,这个是很值得怀疑的。比如特朗普老是鼓吹自己代表美国普通民众的利益,但他实际上是一个亿万富翁,那些普通人受的苦他没受过,普通人的生活他也没体验过。我们都熟悉一句话,叫做“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其实富有更能限制人的想象力。典型的例子就是前面提到的司马衷“何不食肉糜”,这小子根本无法理解、无法想象穷人是怎么生活的。
下面说选举。选举分为直接选举(普选)和间接选举、推举、察举等方式。选举的优势显而易见,就是它能反映民意,能够体现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推举反映部分民意,中国古代备受推崇的“禅让制”、蒙古选汗的忽里台大会,就可以看成是推举;而汉代察举制也是反映部分民意,当时的察举还要与考试结合。但这两种选举的缺陷很明显,就是民意代表范围太狭窄,基本都被淘汰了。剩下的就是普选和间接选举。普选能直接反映全体人民的民意,间接选举从理论上来讲也是在间接反映全体人民的民意。接下来重点说说这两种。
那些要求“一人一票”“双普选”的人一直把英美当成灯塔,当成民主制度的典范。但是——
首先,美国并不是一人一票的直选,而是非常复杂的选举人票制度。选举人票并不完全按人数来分配,决定了每个人票的权重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讲就是大家的选举权并不平等。而在绝大部分州,实行的是“赢者全拿”的制度。只要我在某一个州获得了多数票,哪怕只是险胜,那这个州所有的选举人票全归我。我把它叫做“大分制”,类似于NBA的系列赛,不管某场比赛你赢了1分还是赢了分,都是获得一个大分,最先拿到4个大分的赢下系列赛,总统大选则是最先拿到张选举人票的当选总统。如果算小分(普选票),最后的赢家说不定还落后于对手。也就是说,最后当选的总统可能并没有得到多数美国人的选票,并不代表真正的民意。
其次,美国总统的候选人选择范围非常狭窄。最后的大选,可选的人只有两个。假设您两个都不喜欢,那没办法,您只能放弃自己的权利,因为您选别人也没用。
再次,由于美国实行“赢者全拿”制度以及一些州在两党中的立场很确定,比如加州从来是民主党票仓,德州则向来支持共和党,使得一些所谓的“摇摆州”成为候选人争取的重中之重。铁杆州哪怕有少数人有什么意见,也不会被重视,反正你们翻不起大浪;而摇摆州人民的意见要特别重视、极力讨好。这就意味着,大家在候选人心目中的分量并不是平等的,而是跟你住在哪个州有很大关系。
我们再来看看英国,这是一个仍然保留有女王和贵族议院(虽然更多是象征性的)的国家,竟然有人把它当成民主的典范?
哪怕不说形式上民不民主,就说实质上执政的下议院和首相,它也不是双普选,而是单普选。英国大选实质上选的是党,议会的多数党党魁自动成为首相。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我倾向于这个党,却并不喜欢它的党魁,那我就会陷入两难。
可能有人会说,哪怕英美的制度都不完美,那我不需要跟它们比,我们自己追求普选总没错吧?那接下来就说说“普选制”本身是不是一个完美的制度。
“普选”这个制度的初衷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国家的主人是全体国民,自然要由全体国民来共同决定这个国家的当家人,地区也同理。又基于“人人平等”、“少数服从多数”,所以要一人一票、得票多的当选。这些都不可置疑,打死我我也不敢说这些道理有问题。
但是这是理论上,是理想情况,现实往往比较复杂。
如果你认为抽签很荒唐,普通人无法胜任“千里马”(管理国家、管理社会)这个任务,那你就不应该执着于直选普选,因为也不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胜任“伯乐”(选择最有能力、最适合的领导和官员)这个任务。
所有国家都同意未成年人是没有投票权的,这也就承认了有一部分跟大家平等的人因为年龄原因,我们认为他们不具有行使投票权的能力。那反过来只要是成年人,就都有这个能力吗?
首先有一些人对于政治根本不感兴趣,根本不懂,最后的选择成为了喜欢谁、看谁顺眼、谁给的好处多的比拼,而不是理性分析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利弊。比如英国脱欧投票结果出来之后,Google发现英国人搜索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是欧盟”。这说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欧盟是什么,就在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投票上画了圈、打了勾。再比如肯尼迪总统、马英九省长、克林顿总统,很多人都认为他们能选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长得帅。还比如我国村里选村主任,往往成了谁家族大、人缘好的比拼。
其次,有些人感点兴趣,懂一点,但是一知半解,只看眼前,缺乏远见。典型的例子比如普通工人对于劳工权益的索取、对于社会保障的要求,恨不得不用干活也能拿高工资、高福利,教育、医疗全都免费才好。只看到了眼前的好处,不知道低工作质量、高工资福利会降低产品竞争力,赶跑国际资本,减少就业岗位;高福利支出还会造成政府赤字、国家负债甚至破产;教育、医疗免费会造成服务质量的下降,看病排队排到你病都好了还轮不上。一些候选人为了选票做出这种不负责任的承诺,结果就把很多国家带到了沟里,希腊已经破产了,委内瑞拉也是危机重重,阿根廷一直在哭泣.....
再次,选举人根本不了解候选人。村里选村主任,大家好歹都认识,都是一个村里的。笔者曾经参加过我们大学的人大代表选举,候选人中我只认识我们学院的老师,其他学院的我压根不知道是谁。这样的选举最后往往就变为了谁人设立得好、谁最能说、谁长得好看的比拼。像美国总统特朗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压根没有从政经验,人民是怎么看出来他们有治理好国家的能力的?在这一点上,我国的做法反而是更好一些,至少每一届领导都做过省级主官,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最后,普通人容易被忽悠。法国心理学家勒庞的名著《乌合之众》对这一点的分析很到位。我们在美国大选中也可以看到,几乎每一个候选人都要骂中国、骂俄罗斯,是因为他们真的这么恨中俄吗?未必,很可能是因为骂对立面可以凝聚人心。当年希特勒被选上,与他擅长煽动仇恨也不无关系。
在这里再举另外一个道理相通的行业的例子。英美法系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陪审团制度,陪审员都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凡是陪审团权利特别大的国家、地区,他们的律师行业也特别壮大,尤其是能诞生那些特别牛的大律师。为什么?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陪审员作为普通人,容易被律师的巧舌如簧说动,而法官作为专业人员不容易被说动。我们看港剧也有这样的印象,警察也惧律师三分,经常是警察拼了老命抓到了犯罪分子,到了法庭上律师一顿嘚吧嘚,无罪释放。警方、检方恨的咬牙切齿,却无可奈何。如果大家不相信自己那么容易被忽悠,可以多看看辩论赛,看看三寸不烂之舌到底有多不可思议的能力。
说到底,政治是一件高度专业化的事情,类似于理财。普选就相当于每位老百姓直接选择财富管理人,而间接选举则相当于我们委托一些专业人员,让他们帮我们挑财富管理人。你能想象找一个没有经验的人、一个喜剧演员(泽连斯基)、一个只是脸长得好看的人帮你管理财富吗?没人对自己的钱这么看得开吧?但是就是有人对自己国家的命运这么看得开。
公开、透明、保证不被操纵的间接选举,把专业的活交给专业的人干,在我看来效果是优于普选的。
当然,间接选举也同样有缺点。首先它的代表性肯定不如普选,你选的人选的人未必是你想选的人。
其次,它一样无法完全避免选举本身的痼疾:选出来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是否真能代表普通人利益、理解普通人的生活;代表们是否真的都懂政治、懂经济、有远见;代表们是否真的了解每一位候选人。
说到底,选拔领导和官员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选出最优秀、最合适的人才来治理国家和社会,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就像我们理财的目的是为了让财富增值。而不是为了显示我对这些钱的所有权,我想干嘛就干嘛,哪怕赔光了我也乐意,这显然是一种缺心眼的表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没必要执着于普选。它只是一种方式,而且未必是最好的方式。
如何才能鉴别出,谁是那个最合适、最有能力的人?在我心里,选举远不如考试、考核靠谱。打仗看拳头,世袭看投胎,抽签看运气,选举看主观印象,只有考试、考核是真正看客观的水平和能力。在科举之前,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就可以大致看做一种考核手段。自隋唐开始,中国就真正开始了科举考试选官的制度,直至今天,全世界都用考试的方式来选拔职业公务员。
考试、考核的优势在于,首先,它客观公正。这也就给了普通人上升的机会。大家要明白,选举并不客观公正,普通人被选上的机会远远小于有头有脸的人。美国的选举为什么被戏称为“钱主”,因为没钱就没机会当选。抽签倒是客观公正,但是抽签没有接下来这个优势。
其次,它能选出有能力、有水平的人才。在考题面前,在考核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有能力就上,没能力就不上,不会因为你巧舌如簧、家里有钱有势或者长得好看而改变。
考试、考核的问题在于——到底考什么。古代考的是诗文能力、对策能力,明清则考的是八股文。到了现代,我们的《行测》《申论》和面试基本上是在考智商、知识面、对策能力、文书能力。官员的升迁和选拔则是考核GDP等政绩。这些是否能反映真实的行政能力?这个值得讨论。
考试内容、考核标准可能永远做不到完美,但它会与时俱进,更加贴近对真实能力的反映。在我心里,考试、考核是一个远比选举更公平、更靠谱的选拔方式,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年前,我们贫穷落后,整天挨打,我们看别人是在仰视,觉得西方什么都比咱们强。现在不同了,我们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时候平视他们了。
可惜,有些人跪的久了,已经站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