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蹈者 >> 舞蹈者发展 >> 唐代乐舞不单是乐舞伎的才能展示,更包括艺
唐代乐舞的发展,是整个时代和国家开放精神的结果。一方面古代艺术发展到唐朝时期开始走向全面繁荣,另一方面,国家的强盛为艺术的发展奠定的经济基础。
而唐朝的乐舞伎在此背景下,积极吸收和改良了外来文化,进一步推动了唐朝乐舞艺术的发展。乐舞机构的完善,使得乐舞艺术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也使得乐舞艺人得到有效的管理,他们的技艺也得到持续的培养。
诗歌艺术与乐舞艺术的结合,升华了乐舞艺术的内涵,提升了乐舞伎的艺术修养。对古代乐器和外来乐器的演奏,使得我国古代音乐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就诗歌艺术本身来说,通过乐舞伎和文人的交往,使文人诗歌的情感表达。
表演才能
当时乐舞伎的表演才能,只能通过时人的著作或者记录来管中窥豹。以乐伎来说,当时最著名的的数玄宗时期的宫伎永新。永新一嗓子唱起来,下面“寂寂无声,若无一人”,可见她的嗓子有多高,多么洪亮高亢。
除了歌唱、演奏和舞蹈,当时的乐舞伎为了能使演唱的曲调更加的独特,往往还会对所演唱的曲调和诗歌进行有意识的二度创作。诗歌虽然和歌曲在曲调格律上有相通之处,但诗歌毕竟是文学作品,有些诗歌如果不经过改编,很难用歌唱的形式呈现出来。
所以,当时的乐舞伎就会根据诗歌的意思和内容,选取适合演唱的部分,而去除掉那些不合乎声调的内容,通过这种截取,使得诗和乐的搭配更加和谐。
后来一些诗人为了使自己的诗作更加适合乐伎的传唱,主动按照歌唱的需要来剪裁自己的诗作。可见,已经职业化和流行化的乐舞伎,不仅在技艺上追求卓越,还在创作上用心揣摩,用合适的表演形式和技巧,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从而感染观众。
表演特点
一、歌唱特点
唐代的乐舞伎已经职业化,一些教坊梨园的乐舞伎更是能得到国家顶级的乐官的指导,再加上古代歌唱艺术的流传和完善,都使得唐朝乐舞伎的歌唱水平更加专业,也更有特点。
唱情,是在发声之后的进一步提升。是指乐舞伎在声音达到“圆、啭、清”的境界之后,歌声让听众感受到情感的变化,让开心之人听起来更加兴奋高兴,让悲愁的人听过之后柔肠寸断,从而达到以歌唱传达和传递感情的目的。
在古人的记载中有很多以情动人的例子。比如《云溪友议》中记载的乐伎刘彩春,她的歌声能让“闺妇行人莫不涟涕”。晚唐时期的宫中乐伎孟才人擅长唱《何满子》,这首歌表达的是民间女子在宫中葬送了一生的故事,诗作本身哀怨动人。
此外,很多乐舞伎都特别擅长某一首曲调或曲子,很多乐伎的名声和某些曲调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丽音、郝三宝善唱《行天》,曹娘善唱《子夜》等等。
这些乐伎用或婉转、或轻盈、或悲戚、或高亢的歌声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发展了古代的歌唱艺术。歌唱时唐代乐舞伎的一项主要谋生才艺,他们虽然身份低微,但却能够以美妙的歌声让听者达到感情的共鸣和感官的愉悦,用歌声去传递和创造感情,使唐代的乐舞技术一步步走向顶峰。
二、舞蹈表演特点
舞蹈表演是乐舞伎的主要才艺之一,相比于歌唱,唐代的舞蹈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同时,由于舞蹈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唐代舞蹈在继承的基础上,又不断吸收外来舞蹈,形成了形式多样、风格不一的艺术样式。根据舞曲风格,唐代乐舞伎的舞蹈可分为华舞与胡舞两大类。
华舞是唐朝继承前代的传统乐舞。乐舞艺人在穿着上以我国古代传统的服饰为主,舞蹈姿态轻盈优美。根据舞蹈人数的多少,华舞又分为群舞和独舞两种表演形式。群舞以众多的乐舞艺
人进行队形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独舞则主要考验表演者的艺术功底。
在服饰上,群舞演员都要穿五种颜色的衣服,并在衣襟的地方绣上大团的花型图案,把长度到腰部的缓衫穿在舞衣之上。刚开始表演的时候,舞蹈艺人们都穿着春色的缓衫,等舞蹈到第二叠的时候,只见舞蹈艺人们都聚集在舞蹈场地的中间,然后迅速从领上把穿在舞衣上的缓衫抽去,藏在怀里。
这种高难度的舞蹈,往往需要最顶尖的舞蹈艺人才能胜任。宫中每次表演这种舞蹈的时候,都要从宜春院中挑选最好的艺人担当领队,以保证节目的效果和质量,这也表明这些舞蹈对舞蹈技术的要求较高,非优秀者不能胜任。
唐朝由于国力强盛和开明的民资政策,外国和外族与中原的交流空前密切,很多外族的舞蹈通过各种途径传到中原。这些舞蹈因为特具民族风情和异域节奏,而为广大贵族和平民喜欢。在众多的胡舞中,柘枝舞的流传最广。当时,无论是宫伎、官伎还是家中蓄养的私伎,都能表演柘枝舞,而且还有众多技艺高超的专门跳柘枝舞的舞伎。
三、乐器表演特点
筝是发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最为悠久的乐器之一,在先秦时期就流传于当时的秦国,所以也被称为秦筝。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到唐朝时期,筝就称为当时的乐舞伎们最常用的乐器之一。
瑟也是我国古代历史最为悠久的乐器之一,它的产生时间甚至比筝更早,而且,瑟在秦汉时期就流传甚广,曹操诗歌中有“鼓瑟吹笙”一句。瑟在唐朝的乐器演奏中也是较多使用的乐器,在唐朝之后,这种乐器的使用就越来越少。瑟一共有二十五弦,演奏时繁音促节,闻其声能让人产生哀思之情。
笙这种乐器在《周礼》中就有记载,也是我国历史较为久远的乐器。晚唐诗人秦韬玉,著有一首专门描述吹笙场景的《吹笙歌》,其中“檀唇呼吸宫商改,怨情渐逐清新举。岐山取得娇凤雏,管中藏著轻轻语。”两句描述了这种乐器的演奏情况和演奏效果,其幽怨清新的曲调能让人获得不同的感官效果。
曲项琵琶在唐朝是十分流行的外来乐器,弹奏这种乐器的乐伎也很多。而对这种乐器的演奏最为详尽的,当属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对琵琶女的演奏技巧和传达出的声音、情感等都有详尽的描写,如“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表现出琵琶的传情效果,也证明琵琶女的技术高超。
表演装扮
无论是宫廷乐舞还是民间表演,乐舞作为一种仪式和娱乐,都注重现场的效果。特别是娱乐表演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演出效果,乐舞伎们的服饰往往绚丽多彩,款式和质地都是最好的。
一般来说,为了营造出良好的节目效果,乐舞伎们的服饰都是轻薄的罗衣纱裙,以便于在演出时造成飘逸的效果。不过,一些外来舞蹈的服饰往往还是遵照舞蹈的民族特色,穿着民族化的服饰。
在颜色方面,服饰颜色以青、红等较为鲜艳的色彩为主。石榴裙是当时最为常见的舞蹈服饰,“山石榴花染舞裙”、“迎杯乍举石榴裙”等诗句中都描写过这种服饰。石榴裙因其鲜艳的色彩,在舞动时十分耀眼,让观众目不暇接,所以是舞伎的主要服饰。
乐舞伎的装伴同时也与他们的身份和等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宫伎在表演雅乐的时候,往往穿着五方色服饰或者虹裳霞帔步摇冠等,以显示与俗乐不同。而且这些衣服的质地也更好,通常是上乘的文绣。
在发髻式样方面,乐舞伎由于需要表演,并增加节目效果,式样往往十分繁复。从高度上来说,主要有高髻和低髻两类。高髻是传统的式样,起源于秦汉时期,乐舞伎需要把头大挽到脑后,高耸盘于头顶。到唐代,高髻的式样更加繁多,往往还会配上珠饰,以增添整体的姿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