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者

客家文脉五华创想竹马长乐韵,古调

发布时间:2023/11/30 12:20:59   
白癜风能治愈吗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25.html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丘锐妮以竹制马、人“骑”骏马、擎灯撑伞、敲锣打鼓、喜气洋洋……这是在梅州五华流传了六百多年的佳节必备歌舞——竹马舞。它以独特的表演道具、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收获了大批忠实“粉丝”。年,竹马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五华县在保留竹马舞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通过提升表演技巧,积极开展非遗传承记录和传承人培育工作,推进非遗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景区等措施,让竹马舞更富时代感与地方特色,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一曲竹马戏从古舞至今“竹马”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晋代便有“年五岁有鸠车之乐,七岁有竹马之欢”的记载,唐代亦有“嫩竹乘为马,新蒲折作鞭”的描述,诗仙李白更是以一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让“竹马”成了两小无猜的代名词。据考证,早期的竹马并没有固定形象,只是用一根竹子来替代。至宋代,竹马的形象渐渐丰富起来,拥有生动形象马头的竹马出现在宋代的绘画作品里。宋元时期,竹马不再局限于“以竹当马”的少儿游戏,出现了用脚踩高跷而舞竹马的特技“踏跷竹马”和扮演角色的竹马舞等节目。作为一种民间歌舞,竹马舞又称“打马灯”“舞竹马”。它起源于北方,盛行于江浙一带,后随着客家人的迁徙,于明朝由福建(一说“江西”)传入五华北部,后逐渐活跃在五华各镇。据五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张东明介绍,竹马舞在五华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在五华当地,关于竹马舞的由来,流传着一个浪漫的传说故事。相传在周王伐纣时期,周王部将土行孙与纣王军中的邓婵玉相爱。周王军师姜子牙为玉成美事,以旗杆竹制成竹马,以绿竹制成鸡、鸭、鹅、鱼等灯并施展法术将其化为活物,由土行孙驾彩车,上大夫散宜生擎幌伞(一作“浪伞”,即华盖),众将官武士骑竹马、扛彩礼,扮成迎亲队伍,一路吹吹打打地去到邓营,战胜伏兵,迎回邓婵玉与土行孙成亲。因来源于迎亲的喜庆氛围,五华竹马舞表演也带有喜庆色彩,是当地欢庆春节、元宵必备的传统歌舞。竹马舞的历史来源,还有另一个民间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宫廷乐师被贬,在民间看到元宵佳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他便模仿宫廷皇室出巡的排场,用绿竹制成马和车以及鸡、鸭、鱼等款式的六畜灯。男子骑马称竹马郎,女子坐车称竹马娘,随行擎灯、撑幌伞,敲锣打鼓,挨家挨户去闹元宵。竹马舞是以六畜灯领路,寄寓着六畜兴旺之意。因此,竹马所到之处,家家户户便敞开大门,喜迎竹马,口念“舞竹马、跳竹马、财丁到我家”“舞起富贵马,六畜兴旺到我家”这些顺口溜。如今逢年过节,特别是闹元宵,竹马锣鼓响起来后,五华各村镇的群众仍会成群结队前来观看。年,竹马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郎骑竹马来新娘坐舆车竹马舞,顾名思义,标志性道具为竹马,用竹篾扎成,全身糊纸缝布,造型如真马,形体高大,身中央留空,供舞者在内操纵。“通常小型表演是出动两匹马,由竹马郎(多为‘将军’)和伴马郎(多为‘副将’)操纵,大型表演曾出动过八匹马。”五华竹马舞的第二十四代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罗爱青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五华竹马舞的道具多种多样,除竹马外,还有虚拟的舆车,造型逼真的鸡、鸭、鹅、鱼、羊、兔等灯饰道具,以及幌伞、彩扇等。丑公丑婆舞扇花,马郎穿袍骑竹马,侍女紧跟撑幌伞,新娘摇扇坐推车,鸡鸭鱼鹅头上戴,翩翩妹子手撑遮(即“伞”)。这是五华竹马舞表演时的经典场景。在表演中,竹马郎、竹马娘、丑公、丑婆、推车手、幌伞女、唢呐手、礼品女、妹子等众多不同身份的角色缺一不可。不同角色的表演形式有所不同,这构成了丰富而生动的画面,舞动起来,人“骑”骏马,“马”走、“车”行、“扇”舞、“伞”转,载歌载舞,极具感染力,营造一派欢乐气氛。“五华竹马舞表演角色众多,不仅保留了传说中迎亲的喜庆热闹色彩,也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张东明说,竹马舞的队伍参与人数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少则二三十人,多则百数人,不限年龄和性别,任何人都可以在队伍中找到自己擅长的角色。五华竹马舞的表演有一个传统模式,就是模拟一队或迎亲或回娘家的队伍,在路途中通过所见所闻发表感悟。表演时,一般伴奏的唢呐、锣鼓先起,踩着伴奏,丑公和丑婆牵两匹竹马上场,竹马上场后难免左奔右突、不听使唤,丑公和丑婆便故作追马、勒马、控马状,控制好竹马后,竹马娘在舆车夫和幌伞女的护送下缓缓上场,后面的礼品女、妹子也相继登场,大家先列队圆场,再八字交叉穿场,边行边舞,丑公和丑婆则负责搞怪。舞至某特定队形,队伍不再行进,转而原地踏步舞蹈,边舞边唱。根据曲目内容,由丑公、丑婆或竹马娘或竹马郎领唱,妹子适时和唱(亦有“妹子独唱全场”)的方式演唱,每唱完一个唱段,大家再作迎亲或回娘家队伍般穿插行进,然后再进入另一唱段,依次循环,直至曲毕。五华竹马舞的唱腔曲谱别具一格,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对白用客家方言,主要用笛子和唢呐领奏,二胡、高胡、扬琴、三弦、击乐、锣鼓、大锣、大钹等伴奏,曲调优美,热情奔放。代代相传承坚守铸匠心“我从小就喜欢竹马舞,20世纪80年代开始拜师正式学习,在多位老艺术家的悉心教导下,我逐步掌握了竹马舞表演的精髓。”罗爱青说,五华竹马舞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传承至今已有20多代。说话间,罗爱青穿上身旁的竹马向记者展示表演动作。只见她站于镂空的竹马中,系竹马于腰上,手提缰绳,如骑马状,手腕轻轻抖动,马头便随之上下宛如真马。舞动竹马的表演需要深厚的基本功,不仅要表现出骑马徐行、疾驰或跳跃的动作,而且身体的扭动、舞姿的变换要灵活闪动,这样的马姿才生动又美观。“不同角色有不同的动作要领,但整体都要从最基础的基本功开始训练,腰腿功、手位脚位、身段、圆场碎步等必不可少。”罗爱青说,竹马舞表演不仅个人基本功要扎实,也要加强团队配合,才能呈现出热闹又和谐的场面。“除了表演者,道具也非常重要,我表演时用的道具都是我丈夫张育祥做的。”罗爱青笑着指向正在削竹篾的张育祥说。“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竹子,然后削成厚薄一致的竹篾,削好后再制作竹马的骨架,竹马各个部位的尺寸不一,如果没有把握好,制作出来可能会像驴,或者没有马的神韵。”张育祥说,他与妻子罗爱青一样喜欢竹马舞,也享受制作竹马的过程。然而,就在十几年前,由于选材与制作的困难,很少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当时只有我的竹马舞传承老师李宗强(已故)会制作正宗传统的竹马,他年事已高,非常希望把制作手艺传承下去。”罗爱青说,李宗强是五华县新桥镇的民间老艺术家,他不仅将竹马舞跳得出神入化,更有一门好手艺,能制作出传统正宗而传神的竹马。当时李宗强担心竹马的制作技艺失传,张育祥便主动上门拜师学艺,李宗强欣然将全部竹马制作技艺传给了张育祥。做好竹马的骨架后,用纸和布料包裹好,再画上马的形状,缝上马眼、马耳、红花等装饰,将马首与马身安装在一起,一匹完整的竹马就制作好了,制作周期大概是两个月。“没有正宗的道具,也就舞不出精彩的竹马舞。”张育祥说,他用心学好了竹马的制作手艺,也从中感受到了老艺术家想将优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的期盼,如今只要有人前来请教,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希望这门手艺代代相传。”旧瓶装新酒老骥再出发“九月里来好风光,骑上竹马喜洋洋,今日五华来游玩,五华风情唱分详。”五华竹马舞在当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原新桥镇(现并入华城镇),竹马舞代代相传,鼎盛时期曾有演出戏班22个,遍及各村各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原生态竹马舞表演里过于单调的动作和简单的故事情节无法满足人们更丰富的观赏需求,竹马舞表演艺术家们意识到,必须在原生态竹马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把竹马舞传承下去,于是他们对竹马舞的表演技巧进行了一系列的提高和发展。其中,罗爱青对部分角色动作进行了完善和细化。在原生态竹马舞里,竹马郎、竹马娘骑竹马,只有走、动两个动作,经过创新,增加了跑、跳、勒马嘶叫等动作;以往丑公、丑婆只走矮子步,缺少道具,化妆也比较简单,经过创新,增加了扇花、手绢花等道具,加入了“黄龙缠身”“雪花盖顶”等表演动作,化妆更加夸张,表演时更加滑稽风趣;礼品妹在头戴鸡、鸭、羊、兔、鱼等动物肖像帽的基础上,手挎礼品篮子,步伐改为轻盈小碎步,加入仿手、入水、出水等扇花动作;唢呐队伍则增加了高步、高椿步、中椿步、矮椿步等表演动作,队伍进场时手持唢呐向天吹,脸带喜色鼓腮帮,脚踏音乐走高步,手肘随步上下摇,每个人身上都透着喜气。罗爱青还优化了部分传统曲调,使其更加欢快活泼,并填写新词,如《客家妹子回娘家》,从“手里掂只竹箩格,头上戴顶竹笠嫲”唱到“手提电话腰间挂,开辆宝马小汽车”,是客家山区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的真实写照,曾获广东省岭南民间艺术汇演银奖;再如人大型竹马舞《旅游请到五华来》曾获梅州市客家山歌旅游节一等奖。经过创新的竹马舞在当地各类文艺演出中频频亮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有人主动报名学习竹马舞,罗爱青便开办培训班,十几年来培育了六百多名竹马舞学徒。还有人自发组建舞队,日常学习、节日表演。“我一开始就是觉得竹马舞很好看,后来我的不少姐妹都迷上了,我们的广场舞队就改成了竹马舞队。”五华县水寨镇竹马基地负责人陈菊花说,该基地现在共有三十人,定期进行竹马舞练习,罗爱青时常到该基地进行指导培训,喜庆节日他们也会上台演出,近期时常有朋友向她咨询加入舞队的事,“既锻炼身体,又非常开心”。如今,五华县共有两个专门的五华竹马舞传承基地,二十多支竹马舞表演队伍常年活跃在民间。近年来,五华县积极开展非遗传承记录和传承人培育工作,及时收集图文资料、拍摄记录视频整理归档,举办非遗传承培训班,培育下一代传承人,目前五华竹马舞已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3名。与此同时,五华县积极推进非遗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景区宣传展演展示活动。每年在传统节日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组织开展宣传展演展示活动并推进非遗进校园传承教学活动。“手往这里拉,手腕用力……”在位于五华县岐岭镇的清溪小学校园内,一群小学生正聚精会神地看着罗爱青的表演动作,随后认真进行练习。“清溪小学把‘五华竹马舞’引进课堂,特别邀请罗爱青老师前来指导教学,这一活动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五华县岐岭镇中心小学校长曾剑锋说,如今清溪小学已成立一个学生竹马舞队,学生们对竹马舞的兴趣日益高涨,接下来该校将探索将五华竹马舞与客家童谣结合起来的创新表演形式,旨在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来源

羊城晚报责编

朱光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5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