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者

中国的美术传统之一是追求气韵生动,表

发布时间:2023/5/11 16:50:15   
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m.39.net/news/a_5798924.html

《中国美术五千年》,杨琪著,小满工作室·中信出版社,年3月。

中国美术史就是中国美术作品的历史。正确理解中国美术史的前提之一,就是对中国美术作品有正确的感知。

中国几千年的美术创造,传承有序,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那人面含鱼的彩陶,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稚拙饱满的画像砖、画像石,那气韵生动的吴道子人物画,那栩栩如生的赵佶工笔花鸟画,那寓意深厚的八大山人写意花鸟画,那辉煌灿烂的王希孟青绿山水画,那古淡荒寒的倪瓒水墨山水画……一直到近现代徐悲鸿的中西合璧和齐白石对传统绘画的新创造。这些作品,博大精深,几乎成为中外艺术理论家的共识。

英国艺术理论家苏立文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绘画时指出:“我已经设法指出中国山水画的丰富性、持续性以及它的广度和深度,但这里存在一个困难。当人们写到欧洲风景画时,可以不涉及政治、哲学或画家的社会地位,读者已有足够的历史知识来进行欣赏……然而在中国,这就不行了。

中国山水画家一般都属于极少数有文化的上层人物,受着政治风云和王朝兴替的深刻影响,非常讲究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对于历史和哲学十分精通,就连他们选择的风格,也常常带着政治的、哲学的和社会的寓意。”中国美术作品的特征,内容丰富,一言难尽。择其要者,有如下几点:

从写实到写心

中国美术的发展,就其对情感的表现而言,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追求形似。

早期的所谓“画”,就是对事物外形的描绘。“画者,画也”“画,类也”“画,形也”,凡此种种,说明“画”侧重形貌。“画者,华也”,说明“画”侧重色彩。“存形莫善于画”“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就是中国早期绘画理论的纲领。

新疆呼图壁岩画中的男性形象。

《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为齐王绘画,齐王问,画什么最难?那人说,画犬马最难。又问,画什么最容易?那人说,画鬼魅最容易。齐王又问,为什么是这样呢?那人说,犬马从早到晚都在我们面前走来走去,不能随便画,所以难;没有人见过鬼魅,可以随便画,所以容易。在这个故事里,所谓“画”就是对事物形貌色彩的如实描绘。

那么,后来人们为什么放弃了对“形似”的单纯追求呢?因为人们感到,艺术的魅力不在于“形似”。汉代刘安在《淮南子》中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这就是说,把西施画得很美,可是不能够打动人;把孟贲(战国时的武士,传说他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兕,发怒吐气,响声震天)的眼睛画得很大,可是不能够使人觉得威武。为什么呢?因为失去了“君形”。君形,即人物的精神。可见,对人物外貌的单纯追求,反而使艺术失去了迷人的魅力。

第二阶段:以形写神。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在中国艺术和艺术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形与神的关系是:神是形的灵魂,而形是神的基础。“神”有两种:一种是艺术家的“神”,我们就叫作主观的“神”;第二种是艺术表现对象的“神”,叫作客观的“神”——比如画关公就是表现关公的忠义,画张飞就是表现张飞的勇猛。

顾恺之所说的“神”是客观的“神”。试举一例:郭子仪的女婿赵纵,请画家韩幹和周昉分别给自己画了一张肖像,大家都说画得很像。郭子仪就把这两张画像挂起来,不知道哪张更好。有一天,赵夫人回来了,郭子仪问:“你知道这两张画像画的是谁吗?”赵夫人回答:“画的是赵郎。”郭子仪又问:“哪张像画得更像呢?”赵夫人说:“两张都很像。但是,后画的那张像更好。因为它不仅画得很像,而且能够表达赵郎的精神性格。”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理论,实际上是“形神兼备”的理论,或者说,是一种深刻的、全面的写实理论。

虢国夫人游春图。

第三阶段:心画。

唐宋的绘画,不管是范宽的山水画、赵佶的工笔花鸟画,还是张择端的风俗人物画,都成为写实绘画发展顶峰的标志。人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达到了顶点,便向反面转化。北宋中后期,郭若虚提出“画乃心印”,苏轼提出“不求形似”,成为从写实走向写意、从模仿走向心画的开始。

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苏轼第一次提出,绘画中的“神”是艺术家的主观精神。苏轼的表兄文同是大画家,以画竹著名于世。苏轼说,文同的《墨竹图》,不仅仅是对客观的竹的反映,而且是画家人格的表现。苏轼本人的《枯木怪石图》,也是自己精神世界的表现。在《枯木怪石图》中,那怪石笔意盘曲,好像凝聚着一团耿耿不平之气;那古木扭曲盘结,挣扎向上,好像冲天的浩然之气。这幅作品最可贵之处就在于不求形似,直抒胸臆,意趣高迈,画如其人,堪称文人画之典范,也是写意花鸟画开山之作。

苏轼是第一个对形似提出尖锐批评的人,但他反对的形似是画工那样离开神似的形似,而不是一切形似,他对离开形似的作品也提出尖锐的批评。而他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这个批判形似的理论,一直到了元代,才在绘画作品中得到普遍的贯彻。元代,心画成为绘画的主流。

如此,中国的绘画,以元代为分水岭。在元代之前,追求形似,师法造化;在元代之后,追求神似,表现心灵。元朝由蒙古人统治,在汉族画家看来,无国可爱,无君可忠,生活是痛苦的,精神是悲观的,前途是绝望的。但是,在元代的绘画作品中,没有杀戮,没有死亡,没有流血,只有清风明月、平山秀水、梅兰竹菊。著名画家王冕笔下的《墨梅图》《南枝春早图》,竟然是繁花似锦,千朵万朵,竞相怒放,生机盎然。在不明就里的人看来,这哪里是“天翻地覆”的元朝,分明是汉唐盛世;哪里是国亡家破的画家身世,分明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应当怎样理解元代的绘画呢?元代汤垕在《画鉴》中说:“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何哉?盖花卉之至清,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什么叫作“写梅”?“写梅”与“画梅”有什么区别?写者,泻也,泻自我之情也。王冕笔下的梅花,不是对国家命运的愤慨、对人民灾难的叹息、对前途迷茫的无奈,而是对纯洁心灵的宣泄。只有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梅花,才能够表现画家那蔑视权贵、不慕名利、耿介拔俗、潇洒出尘的纯净心灵。

军队可以被征服,土地可以被占领,但是,有一个领域既不能占领,也不能征服,那就是画家的心。总之,心是中国绘画的灵魂。明代董其昌说“一切惟心造”。画中的气象氤氲,原是心中的灵韵磅礴;画中的古木萧疏,原是心中的高逸耿介;画中的一轮寒月,原是画家照耀万物的心。

西方绘画的基本理论就是绘画是对自然的模仿,他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是:绘画究竟是自然的“儿子、孙子还是老子”呢?中国绘画表现心灵,对于西方画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做出了自己全新的回答:绘画既不是自然的“儿子”“孙子”,也不是自然的“老子”,绘画就是我自己。画如其人,画就是我,我就是画,画我同一。

西方绘画追求真,中国绘画同样追求“真”。西方绘画的“真”,是真实地反映了外部世界;中国绘画的“真”,是真实地表现了心灵世界。西方绘画的“真”,靠形似;中国绘画的“真”,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西画“真”的表现方式,要靠笔,笔不到就没有“真”;国画“真”的表现方式,不仅仅靠笔,主要靠“意”,是“意到笔不到”的“真”。被誉为西方艺术史泰斗的贡布里希发表了中肯而深刻的意见:“任何艺术传统都超不过远东的艺术。中国的艺术理论讨论到了笔墨不到的表现力。”

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的精髓所在

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的精髓所在。可以说,不懂得“气韵生动”,就不懂得中国绘画。何谓气韵生动?最简单地说,就是“活”,就是生命。国画最大的特点,最迷人的魅力,就是表现活的生命。

这个特点源于中国哲学。《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的“天”,不是指大气层,而是指世界。世界的运动,刚强劲健,因此,君子要像“天”一样,自强不息。《易经》又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世界究竟是什么?西方人说,世界是物质,或者说,世界是精神。中国古人说,世界是一个活生生的、不断流转、生生不息的生命。所以,绘画就是要表现活的生命。明代董其昌说:“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中国艺术的生命就叫作“生意”,古人说的“气韵”“生机”“生趣”“生气”,都是生命的意思。

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

也许您会问,人物画、花鸟画是有生命的,山水画也是有生命的吗?是的。中国人是以生命的精神看待大千世界的,中国的山水画,不论是深山飞瀑、苍松古木还是幽涧深潭,都不是冷冰冰的、没有生命的死物,而是活泼泼的生命。郭熙、郭思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你看,山水像一个人一样,有血脉,有毛发,有神采,有秀媚,有精神。一句话,那就是活的生命。

中国绘画的终极目的:教人做一个灵魂纯净的好人

中国绘画的显著特征就是与哲学的密切联系。

中国的哲学寓于艺术之中,中国的艺术又是哲学的延伸。傅抱石先生说:“中国绘画是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近的某种形式。”中国绘画是中国古代哲学培育的绚丽花朵。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外部世界的本质,其目的就是教人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而中国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内部精神世界,其目的就是教人如何做一个好人。儒释道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做一个灵魂纯净的好人。

人物龙凤图。

西方哲学影响了西方绘画,西方绘画重再现、重模仿、重典型,绘画追求的目标是真和美,西方绘画的终极目的是使人获得审美愉悦。中国哲学影响了中国绘画,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抒情、重意境,中国绘画的终极目的就是教人做一个灵魂纯净的好人。人物画的终极目的就是戒恶劝善,画一个好人,供人敬仰;画一个坏人,使人切齿。山水画的终极目的就是教人淡纷争之心,启仁爱之性。花鸟画(例如梅兰竹菊)的终极目的,是教人具有崇高道德和纯净心灵。

几千年来,中国绘画创造了无数名垂青史的佳作,在这些佳作背后,往往有艺术家纯净善良的灵魂。

鲁迅说:“美术家固然需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需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正是画家纯净的灵魂,感染着、陶冶着、影响着、净化着我们观者的灵魂。做一个灵魂纯净的好人,这就是中国绘画的终极目的,也是这本书的终极目的。

本文经出版方授权节选自《中国美术五千年》,标题为摘编者所加,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

原文作者丨杨琪

摘编丨安也

编辑丨罗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5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