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东城区有一支特殊的舞蹈队,队员由22名残疾人组成,年龄在49岁至71岁间,他们的舞步靠轮椅完成,被称为“轮椅上的舞蹈队”。舞蹈队成立于年,队员们虽然拥有各自的舞蹈梦想,但都没有舞蹈基础,在北京市残联的支持和鼓励下走到一起,她们从零开始“舞出人生”,在享受舞蹈的同时也变得更加积极自信。今年58岁的张仲是轮椅舞蹈队中唯一一名男队员。六个月大时,张仲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一天都没能下地走路的他从未体验过走路的感觉,但是张仲却从未绝望过。困顿于轮椅之上的他,在过去十几年里,不仅组建了北京第一支轮椅舞蹈队,斩获奖项无数,又先后带领多名残疾人,探险达古冰川,登顶张家界,穿越腾格里沙漠……几近走遍全国。在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结束不久,中国残联决定引入一项在国内从来没有开展过的残疾人运动轮椅舞蹈,而张仲正是舞蹈轮椅的研发者,也是轮椅舞蹈的第一批队员。年,在北京经营轮椅生产企业的张仲接到了一项任务——研发生产舞蹈轮椅。张仲带着第一批自己研制的舞蹈轮椅,来到了残联办的培训班里,他对轮椅超强的控制能力,让在场的国际轮椅舞蹈协会副主席四本信子刮目相看,四本信子主动上前问他:“你能把轮椅控制得这么好,怎么不试试跳舞呢?”张仲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踏上了轮椅舞蹈之路,在教练和舞伴的帮助下,对舞蹈一窍不通的张仲慢慢由“舞盲”变成“舞痴“。从坐轮椅到制作舞蹈轮椅,从不会跳舞到成为轮椅舞蹈队的培训老师,这其中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下肢不便的人腰部缺乏力量,能够坐住已经很不容易,但轮椅舞蹈对腰部的要求更为苛刻,要保证上身挺拔,身体舒展才有舞蹈的美感,但张仲做到了。培训结束后,张仲组建了北京轮椅舞蹈队。那时队里人最少时只有三四个人,最多的时候三十多个人,其中年龄最大的71岁,董京莉是队里最年轻的一位队员,那时候只有36岁。董京莉与张仲最早相识与残疾人合唱团,因为先天性脊柱裂,走路跛行,童年的她常受街坊邻居的议论和嘲笑,她对轮椅的厌恶与生俱来。董京莉曾抱怨过父母,埋怨过命运,但最终还是接受了现实。努力工作,学习唱歌、醉心绘画,潜心玉雕,只是不喜欢出门,不喜欢看电视,不喜欢穿艳丽的衣服,回避一切与行走或跑跳有关的活动。如果实在有事要出去,她只希望任何人都不要注意到她的存在。年,董京莉在张仲的多次诚恳邀请下,成为了北京轮椅舞蹈队的一员。伴随着日常训练的展开,董京莉的心境也发生了转变。轮椅舞蹈属于体育舞蹈,对舞者的体力和灵活度都有一定的要求。跳拉丁舞时,车轮要能快速旋转也必须能立刻定住,整体动作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而这些所有动作需要坐姿舞伴在站姿舞伴的引导下用双手和整个上半身去完成。但轮椅终归不是身体的一部分,要控制它,让它代替双腿其实是很难的。一开始练习转圈时,董京莉会头晕恶心,十圈、二十圈、三十圈……因为腰部没有力气,掌握不好重心整个人就会从轮椅上摔出去,而且常常会压到站姿舞伴的脚,或者刮到舞伴的裙子,两个人一起摔倒。最严重的一次是在上场比赛时,转速过快,董京莉一个车轮直接离开轮椅飞了出去,坐在靠三个小轮子支撑的轮椅上,她一动也不敢动。作为董京莉的指导老师,张仲遭遇的危险也不少。在一次高度旋转训练的时候轮椅后翻,整个人直接被甩了出去,“当时脑袋是懵的,到家后总觉得有口痰,猛咳一阵,吐出了一大口血”。因为双腿不便,他们比常人付出的更多,也更渴望证明自己。年,在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七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轮椅舞蹈竞赛集体舞的角逐中,张仲率队获得银牌,大家相拥流泪。后来,他写了一首歌,名叫《生命之歌》,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当站立成为唯一的奢望,谁能感受无助迷茫,旋转的轮椅舞动着尊严的音符,摇摆的背影谱写着强者的乐章”。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并不难,难的是当社会的偏见与偏爱同时奔涌而来,你还需要证明自己只是个普通人,甚至可以比普通人做的更好。轮椅舞蹈给董京莉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不再自卑。她开始喜欢化妆、穿漂亮的衣服、主动与人交谈,她说自己终于“像个健全人”了。(记者王伟孙晓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