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蹈者 >> 舞蹈者发展 >> 原来,和孩子之间最好的距离就是保持边界
文/兰妈谈育儿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和孩子相处的个人边界问题,即距离产生美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和孩子之间最好的距离就是时刻都黏在一起,这样才能显示亲密指数
然而,随着孩子的年龄逐渐增长后,我发现家长和孩子之间越是近距离、越是容易产生隔阂
这也是比较常见的边界距离,不信,我们接着往下看?
编辑部的女同事阿敏给我讲了她的两个故事:
第一个:越是挽留、越留不住
有一个周末,奶奶从几千里之外的农村到城里住几天
儿子浩浩突然说:“妈妈,今天晚上我想要跟奶奶一起睡”
阿敏开始愣了一下,然后再次确认地问“你确定?”
浩浩很认真地说“我确定”
得到肯定回答后阿敏便说“那好吧”
于是,浩浩就兴高采烈地拿着自己的小枕头去找奶奶
当时,奶奶还有种受宠若惊的惊喜感,到了晚上23:00还在讲孩子喜欢的海盗故事
可是,老人家一般都起床得比较早
第二天早上不到6:00,浩浩发现没有人陪着一起睡后,就一咕噜地爬起来立马清醒
而一大早上,只要家里面的小淘气起床了,整个周末的沸腾一天也就开始了
等到了第二天晚上,浩浩又说“我今晚还要跟奶奶睡时”,阿敏立马就拒绝说“不行”
对此,阿敏还特意解释说“奶奶每天早上起床比较早,孩子跟着一起睡容易睡眠不足”
其实,阿敏的内心是这样的:“好你个熊孩子,别人一个故事就能把你哄走了”
本来以为拒绝之后孩子也就作罢了
不曾想,小家伙直接拿着小枕头就往奶奶屋里跑,并且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我就要跟奶奶睡,跟她睡香一些”
那一刻,说是不难受肯定是假的
毕竟,十月怀胎、一把屎一把尿拉扯那么大,明明一切都是以臭小子为先,明明都是把孩子宠在心尖上的宝儿,最后却形成越挽留、越留不住情况
其实呀,阿敏这个经历就是孩子内心所属的新鲜感,奶奶长时间不来城里一次,来一次自然会加重浩浩的亲近感。
与此同时,老人家对孩子基本上都是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说一就是一,这种不会被批评、被指责的相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了,也是孩子能在个人边界里找到归属感的重要篇章。
第二个:一生气就说“我讨厌你”
小孩子就是天生的活泼好动、模仿力强
前一段时间,浩浩刚上学没几天就满口“我**”的脏话
这话一听就是从其他同伴那里学到的
为了更好地纠正浩浩的语言
阿敏特意每天挤出时间接送孩子,以为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避免学脏话现状
可浩浩如今已经是一名四年级小朋友了,同伴的同学基本上都是一个人走读
阿敏每天起早贪黑抽出时间接送浩浩,看上去好像是一件很让人感动的事情
但小朋友根本不领情呀
阿敏越是依赖浩浩、越是不让孩子接触不好的环境,孩子就越是极力想要挣脱
为了抵抗阿敏,浩浩甚至放学后直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出来
并且,每一次母子两人发生口角争执时,浩浩都会说“我讨厌你,你是世界上最坏的妈妈”
这句话,听上去该是有多心寒呀
意识到可能是干涉太多的阿敏,也开始慢慢学着修复亲子关系
她先是让爸爸带着浩浩出门转转
等带着去超市逛一圈回来后,小家伙又开始变得亲热起来了
并且,一口一个“妈妈这、妈妈那”地说个不停
那一刻,阿敏也明白了
原来,和孩子之间最好的距离就是保持“边界”感
这就像是我们保护种花的领土不被烈日暴晒一样,是一份不可被侵略的土地
另一点,边界感也是一个人内心安全的守卫和需要,若是安全感的范围呢,就放手让孩子大胆去尝试吧,即便他们当前可能学到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但尝试过引导和修正之后,孩子所得到的经验才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机遇。
要知道,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分辨能力会相对于比较差,并且当他们遇到的事物越多时,生活中的实践素材才是教育里最好切入点。
故而,家长们不要试图去把孩子保护得太好,因为我们根本就无法为孩子扫清周围的一切障碍,只有适当地与他们保持距离、做好教育里的边界感,才可以成为孩子遇到困难里的拐杖力量,并帮助孩子成为那个一览众山小的登高成功者。
那么,家长该如何跟孩子保持距离美的“边界感”呢?有3件事别不当回事
01
相信孩子,他可以做到
一个叫菲菲的女大学生,没能如愿考研,被留在本村里当一名小学教书老师
由于性格太软弱,经常被一帮孩子当众难堪,后不到一个星期就撂挑子不干了
菲菲红肿着眼睛跑回家,母亲看到后急忙为她擦掉眼泪
然后安慰说:
“别伤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满腹才华,有些人可以倒出来、有些人倒不出来,也许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你去做呢”
就那样,菲菲随着本村的伙伴到外地一个工厂打工
可是,不到半年时间又被老板辞退了
原因是菲菲的做事效率太慢了,品质上也不过关
母亲看到沮丧的菲菲又安慰说:
“别气馁,那些手脚快的,基本上都是干了很多年的老员工,你一个刚出学堂门的新员工,怎么能比得上呢?坚持把你自己的事情做好,相信一定可以成功的”
之后的一段时间呢
菲菲先后做过纺织工、市场管理员、也做过会计员,可依旧会出现半途而废
到了这里,那性格再温柔、再相信自己孩子的母亲,大概也有一些情绪了
可是,菲菲的母亲总是在安慰、并从来都没有抱怨过
再后来,30岁的菲菲凭借着她出色的语言天赋,在一所聋哑学院做着辅导员工作,出色的工作能力、和精干的不服输毅力,让她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开办了残障学校,并把残障人士的日用品开办在许多城市里,如今的她,已经是一位拥有过千万资产的连锁店老板。
看到这里,我不免回味着菲菲母亲的那句话“也许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是呀,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出色能力、和发光优点,只有让他们在自身优秀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并突破重重困难,才能在众多经验的生活和总结里获得真正成功。
所以,从现在开始记得做一个相信孩子的家长,用直接语言去体现对他们的信任,一句“你可以的,加油”,对孩子都是一份心灵和精神上的鼓舞,你会发现每一份鼓励和信任,其实都是孩子积极向上的不断再生能量。
02
支持孩子,他会更自信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在冬天砍掉了一棵枯树
到了春天时,他惊喜地发现那棵树桩不知何时竟萌发了一圈新绿
于是,父亲便拉着儿子说“当时看到树叶掉的一片不剩,我还以为都已经枯死了,没想到,枯萎的躯干还隐藏着生机活力”
这件事,也成为了父亲教育孩子的一份警惕
他告诫自己:“永远不要在冬天里砍树,也永远不要在孩子失败的时候打击他们”
后来的一次,儿子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篮球比赛
刚开始报名的时候还满怀信心、甚至觉得“不拿第一,就不是英雄好汉”
可是,一看到场下无数双眼睛,就开始不由自主地胆怯了
甚至心里无数次担心“如果被淘汰了,怎么回去面对老师和同学”
大概正是因为顾虑太多,第一场比赛就有些发挥失常
父亲在场下看到这一幕后,他来着儿子身边,像个兄弟一样自然地搭在孩子肩上
并说:“别担心,我一直在身后,不管你做到什么样子,你都是我优秀的儿子,因为你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了”
有了父亲的鼓励、和肩膀上轻松一搭后,儿子的紧张和担忧也立刻被安抚了
这个故事看在眼里也深深地牵动着人心,在人世间走一遭,能有一个完全信任的人是多么的幸福啊!
其实,每个孩子也都应该得到父母的绝对支持,支持是精神上的信任、行为上的尊重,更是属于心灵上的健康播种,而一个从小在父母支持状态下长大的孩子,是自信乐观、也是拥有着一颗富足的内心。
请记得,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做好支持孩子的心境和情绪,你的支持、也会让孩子更加自信!
03
投资孩子,他值得更好
我的邻居,是一对看起来少言寡语的夫妻
他们家一共有2个女儿,老大上二年级的时候老二上幼儿园中班
也就是那一年,邻居把他的两个孩子都转到县城上学
并且,每年寒暑假还给孩子们报名辅导班,专门用来补习平时跟不上的知识点
因为邻居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再加上两个孩子都要去县城读书
所以,村里总有很多人笑话说:
“姑娘迟早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再优秀也都是给别人培养的,瞧他们连件衣服都舍不得买,只是一个起早贪黑的种地农民,还妄想把女儿培养成人中龙凤,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后来,村里很多人都相继盖上了二层小楼房,邻居夫妻还依旧住在破烂的平房里
村里也有很多姑娘们辍学的、没考上大学的,她们都开始出去打工了
只有邻居夫妻一直坚持着,他们甚至还为女儿报名了一直喜欢的钢琴班、舞蹈课…
就那样,他们一直投资着女儿、鼓励着女儿,哪怕生活再困苦也从未抱怨过
后来,他们的大女儿考上了北京外国语,二女儿考进了河北医科大
两个女儿学有所成后,都争着抢着要把父母接到城里享清福
可是父母却不愿意进城并表示“农村住习惯了,城里生活反而会适应不了”
劝说无果下,两个女儿只好共同合资为父母在老家盖了一套复式小楼房
虽然,这套楼房比村里其他人晚了十几年,但放在如今的时代,却是他人羡慕不已的小洋楼
后来再次和邻居相遇时,我不禁问出了疑惑:“为什么不跟女儿去城里享清福,女儿不是父母贴心的小棉袄吗”
没想到,邻居却说“女儿们大了,都有她们自己的生活,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不远不近的距离,支持、鼓励着她们,能不给她们添乱、她们还时刻记挂着我们,这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好的相处距离”
从那以后我才明白了,原来教育里我们和孩子最好的距离就是保持“边界感”,在边界感的保持里相信孩子、支持孩子、投资孩子,这也是每一位家长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那么,关于和孩子保持“边界感”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
我是兰妈,专注于育儿领域解析作者,以亲身事例、各种家庭教育实例,来记录育儿感触的瞬间,喜欢的朋友,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