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者

农村俗语屋内穿蓑衣,腊肉生毛虫,什么

发布时间:2024/12/20 17:04:14   

农历年关将近,又到了农村忙于熏腊肉的时候。“屋内穿蓑衣,腊肉生毛虫”是流传在鄂西、湘西及贵州、四川等地的俗语。难道在屋内穿蓑衣,能让家里熏制的腊肉长出毛虫来?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些地方的农村非要这样说呢?

1、蓑衣是什么东西?

在过去农村,蓑衣通常由棕榈树(又称棕树)的皮棕毛制作而成,这在过去农村算是豪华版的,也是农村使用最普遍的。也有的地方用棕榈叶制作,或者蓑衣草(又称蓑草、龙须草、灯芯草,不易腐烂)制作而成,是比较简陋的。蓑衣由棕毛或草编织成厚厚的,像一件衣服一样,能够穿在身上用来遮雨,也就被称为蓑衣。有的地方的蓑衣是一个整体,就像女人的连衣裙,只不过是披在身后,可把身体大半包裹起来。有的地方的蓑衣则分成两部分,有上衣和下裙。不管是哪种蓑衣,都与斗笠一起使用,即头戴斗笠,身穿蓑衣。

棕毛在过去长江流域的农村,用途广泛,除了制蓑衣外,还可以用来绳索、刷子、床上垫子、蒸饭用的垫片、布鞋的鞋底等,还可以铺在井底,当打水的人很多的时候,棕片就把井底的泥浆压住,免得把泥沙搅起来。棕榈树是过去长江流域的重要经济树种,几乎家家户户房屋周边、菜园边、山上都有了棕榈,农村有农谚说:“家有千棵棕,子孙不受穷”。

在我国还没有出塑料布之前,蓑衣是农村主要的防雨用具。过去农村,蓑衣与伞盖之类的雨具相比而言,既遮雨效果好,又能够腾出两只手来干农活,还可以在冬天的雨雪天出门以及春寒料峭的时节农耕时御寒。但蓑衣也有缺点,就是雨下披在身上,时间越久,会变得越沉。农村有一句歇后语说:“落雨天背蓑衣——越背越重”,通常有来比喻一个人运气不好的时候,所欠的债务越来越多。但从这句话里的描述可知道蓑衣的缺点。也就因为如此,随着现代化的雨布、雨衣、雨披等雨具出现后,在农村,逐渐取代了蓑衣这种古老的遮雨用具。现在除了出现在一些民俗文化展览厅外,只存在于老一辈人的记忆之中。

2、室内穿蓑衣是过去农村的禁忌习俗

“屋内穿蓑衣,腊肉生毛虫”这句俗语所说的,是一种农村民间禁忌习俗。也就是说,过去农家非常忌讳在室内戴或穿雨具,也不能从外面戴着或穿着雨具从外面进到室内,这些雨具包括穿蓑衣(披塑料布)、戴斗笠、撑开雨伞等,但下雨天从室内走出去时,在室内穿着或戴着雨具出门,又另当别论。过去,这种禁忌习俗,不仅上面提到的这些地区,过去,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的长江流域,因为长年雨水丰富,使用雨具比较频繁,因此,这些地区的农村普遍存在这种习俗。

这些禁忌习俗的说法,五花八门,就是同一个村寨,会衍生出多种说法。记得小时候,如果我们在室内戴斗笠、撑开雨伞,父母斥责我们说,在屋内戴斗笠、打雨伞,或者从外面戴着斗笠、打着雨伞进入屋内,会长不高,长大后就是矮子。而成年人如果这么做,则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是会受人欺负,永远也出不到头,在人前总要矮人一等。诸如此类的说法,其目的就是一个,不让人在室内戴或穿雨具。

过去的农村,像这种禁忌习俗还有很多,包括日常使用的一些农具,也同样有这样的禁忌习俗。比如,出门的时候,可以扛着锄头出去,但从外面收工回家进门的时候,就不能扛在肩上,只能用手提着进门。又比如,出去挑水的时候,可以挑着空水桶出门,但是,如果无水可挑,从外面进屋,不能把空水桶挑在肩上,而是要用手提着进屋。

在室内忌讳穿蓑衣,也属于这种农村日常禁忌,尤其是在没有下雨的时候,就让人更加忌讳。

3、蓑衣人怎样的民俗文化内涵?

为什么室内忌讳有人穿蓑衣,这种说法的真实原因,现在已无法探究,但是,我国一些地方的民俗文化中,依然可以寻找到一些民俗影子。

蓑衣除了遮雨外,在历史长河中,农村民众还赋予了一些其它的民俗文化内涵。

过去的农村,天上飞的鸟儿与山里跑的野兽,对农作物的破坏比较大,与人抢食。为了保护庄稼,民众通常做草人来驱赶,但效果一般。人们总结出了一条经验,因为蓑衣更像人形象,对驱赶鸟兽的效果更佳,因此,人们往往把蓑衣和斗笠做成草人,放在耕地,守护庄稼。

过去一些农村,人们使用比较久的蓑衣,舍不得丢弃,挂在室内或室外的墙壁上,与斗笠合在一起挂上。农村民间传说,这样做可以驱赶虎狼,或其他的野兽,免得它们闯入住宅偷袭家禽家畜,伤害家人。民众也据此迷信地认为,蓑衣镇邪驱魔,保护住宅安宁。

过去,当村里的井水突然由清澈变得混浊时,农村民众往往迷信地认为井里有“邪物”。于是,人们就用蓑衣包裹木炭放入井内,用石头压在井底,称为镇住“邪气”。事实上,用现代科学来分析,木炭能够起到杀菌和吸尘作用,而蓑衣则对井里的泥沙起到过滤的作用。这也算是旧时农村民众,在没有科学思想的正确指导,因迷信而歪打正着,符合科学原理,并不是镇住“邪气”。

在长江流域的一些农村,建房上梁(民间认为正梁是一座房屋最重要的,上梁也是最隆重的)时,梁的正中间先用棕毛包起来,然后再用红布包裹。还有一些地方则直接用蓑衣包梁木。其中的寓意是,祖宗(宗,音同宗)荫庇,人财发达,家运长久。这也是农村民众对以后过上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在发源于贵州,流经湖南西部的沅江流域,每到秋收冬藏的时候,很多村寨要举行祭祖,要表演一种祭祖舞蹈,舞者倒披蓑衣,在堂屋内跳着粗犷的原始舞蹈。传说这是为了缅怀祖宗创业的艰苦历程,表达后人不忘祖宗的恩德之情。还有的地方,在祭祖的全过程中,安放在祖宗牌位后面,至始到终都放有一件蓑衣。主要是因为祖宗的“宗”,与编织蓑衣的“棕”同音,民众就把蓑衣看成是祖宗的象征。

既然民众把把蓑衣看成是祖宗的象征,下雨时外出就可用来遮雨,而一旦进入室内,如果还穿着蓑衣,那就是对祖宗的不敬。这也应该是一些地方,不允许在室内穿蓑衣的原因之一吧。

4、室内穿蓑衣与腊肉生毛虫有没有关系呢?

我的回答是没有任何关系。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在室内戴斗笠一样,大人说屋内戴了斗笠会长不高,变成矮子。小孩子长大后,该长多高还是长多高,并不是因为你在屋内戴了斗笠后,就再也不长高了。也就是为了不让小孩子在屋内戴斗笠,大人们才用这种话来吓唬。事实上,就在那个时候,也没有多少小孩子相信这样的话。

腊肉生毛虫,指的是腊肉的熏制的时候,因肉里面熏不干,变臭了,生出蛆来,这样的腊肉也就吃不成了,只能扔掉。过去农村,物资匮乏,市场不活跃,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一个月吃不上顿肉。农村人家一年到头,也就在过年的时候宰一头过年猪,大部分用来熏肥肉,或者做坛子米粉肉。其目的就是为了猪肉不臭,然后才能细水长流。把肉储存起来,开春后,到了春耕生产劳动强度大的时候,用来调节生活。那时,大多数人家熏制的腊肉,要吃上大半年,还有少数比较节省的人家,要吃将近一年。由此可见,腊肉对这些人来说的重要性。如果所熏的腊肉臭了,长出毛虫来,一家人的晚年生活就没有了保障。那可是害苦了全家人。

也就因为如此,过去农村,在熏制腊肉的时候特别重视,腌制一个星期,然后再挂到火塘上,用杂柴熏。熏的时候,既不能用急火,也不能离火太远。用急火熏,表面上好像熏干了,非常漂亮,实际上里面没有干,从火上取下来后,放久了会发臭生虫;离火太远,熏不着,还吊在火塘上的时候,腊肉就发臭生虫了。

腊肉熏好后,过去没有冰箱,保存也很重要。有一些人家取下来后洗干净,然后放到太阳下晒干,收起来,隔一段时间又拿出来晒一晒。但这种方法很容易失去腊肉的原味。当然,如果挂在火塘上不取下来,到了气温回升时,火塘不烧火了,腊肉很快会长出绿毛来,久而久之就会坏掉,至少也会变味。一些农村人把这种绿毛也称为毛虫。

事实上,过去农村储存腊肉,普遍的办法,那就是把腊肉放在稻谷内,既不会生毛虫,也不会生绿毛,还能保存原汁原味。

因此,“屋内穿蓑衣,腊肉生毛虫”实际上是一种隐晦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家里有人在屋内穿蓑衣,家里的谷仓就会空虚,指家里贫穷,即便家里有腊肉,也没地方放,就会长出毛虫来。事实上,在屋内穿蓑衣,与家里会不会变穷,也没有任何关系。这也就是农村一些民俗不讲道理之处,当然也就毫无道理可言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1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