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猩猩

有趣的生物界ldquo性rdquo

发布时间:2022/5/9 20:30:41   

(图片来源:pixabay)

地球是生命的大家园,在上面居住的生物种类至少以百万计。从微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如各种细菌,真核生物如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植物(如苔藓、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等)到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如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昆虫、和脊椎动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等),生物的大小、形状、结构、功能千变万化。赏心悦目的绿叶、五彩斑斓的花卉、翩翩起舞的蝴蝶、鸣腔婉转的鸟儿,构成了我们周围生气勃勃,多彩多姿的世界。

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生物的这种多彩多姿,在很大程度上与生物的性别有关。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特别是多细胞生物,都分“雌”和“雄”两性。有性生殖是地球上多数生物的繁殖方式。植物开花、蝴蝶双飞、孔雀开屏、人类求偶,都是生物“有性生殖”的表现。如果生物不分性别,这些绚丽动人的情景都不会出现,这个世界会单调沉闷得多。

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了这种现象,并且发明了专门的词汇来形容两性。比如用“男”和“女”来形容人的两性,用“公”和“母”来形容动物的两性,用“雄”和“雌”来形容植物的两性,或泛指生物的两性,相当于英文的“mal”和“fmal”。

多数生物分“雌”和“雄”两性,是一个客观事实,所以大家都习以为常。但是如果要问,为什么多数生物要分“雌”和“雄”,就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了,因为地球上还有不分性别的生物。

比如许多细菌,它们的繁殖就是简单地“一分为二”。蚜虫也能“孤雌胎生”,母蚜虫自己就能生出小蚜虫来,而不需要公蚜虫。这样的生殖过程直接而“简单”,即一个生物体就可以“自力更生”,繁殖出后代来,而不像异性之间的“寻偶”、“求偶”、“竞争”、“交配”那么麻烦。细菌和蚜虫能办到,为什么其它生物办不到?

为什么多数生物要采取更加“麻烦”(有时还是代价很高)的“有性生殖”方式呢?

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

要回答“有性生殖”的问题,我们先要看看生物为什么要生殖,如何生殖。

生物是高度复杂,同时也是高度脆弱的有机体,不可能成为永远不死的“金刚不坏之身”。要使种群能够延续下去,就必须要有不断产生下一代同类生物体的方法。这就是“生殖”。

对于单细胞生物,生殖方式可以比较简单,就是“一分为二”。遗传物质(DNA)先复制,然后细胞分为两个,各带一份遗传物质。“女儿细胞”和“母亲细胞”模样类似,结构相同。

酵母菌用“出芽生殖”,“女儿细胞”比“母亲细胞”小,脱落以后再长大。对于多细胞生物,“一分为二”就比较困难了。水螅的“身体”只有两层细胞,也可以进行“出芽生殖”,即在“躯干”上长出小水螅,再脱落变成小水螅。

但是对于结构更加复杂的动物,用“分身术”来繁殖就越来越困难了。蚯蚓断成两截后再长回“全身”,蜥蜴断尾后长出新尾巴,都只是身体失去部分的“再生”,而不是繁殖的方式。即使低等如蚂蚁、蝗虫那样的动物,都不可能用“出芽”,或“分身”的方式来繁殖后代。高等动物就更不用说了,谁能想象人的身上长出一个“小人”来,脱离以后变成一个新的人?

(图片来源:千图网)

植物的“灵活性”要大一些,因为植物的基本结构比动物简单,不像动物那样有那么多种系统和细胞类型。很多植物也没有固定的形状,“身体”的结构不需要像动物那么严格,只要能长出新的根、茎、叶就行。在哪里分支,在哪里长叶,关系都不大。而且许多植物都有“分生组织”,在其一生中不断分化形成其它类型的植物细胞,相当于植物有“全能干细胞”,所以“分身术”在一些植物中行得通。

比如一些苔藓就可以用把身体裂成几段的方法来繁殖,“落地生根”的叶片能在边缘上长出小的茎叶结构和细根,接触土壤以后可以长成新的植株。这有点像酵母的“出芽”生殖,只不过是出的“芽”是多细胞结构。我们也可以用人工的方法让一些植物的茎或叶长成新的植株。不过植物用“分身术”只能“就近”产生后代,效率不高,多数植物已经不采取这种办法来繁殖了。

对于多数复杂生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更常见的繁殖方式是把遗传信息(DNA)“包装”到单个特殊的细胞中,再由这个细胞(单独或与其它带有同样繁殖使命的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发育成一个生物体。也就是说,复杂生物的身体都是由一个细胞发育而来的,这是地球上多细胞生物繁殖的总规律。我们把这种负有“传宗接代”任务的细胞统称为“生殖细胞”。用“生殖细胞”产生下一代的方式有多种。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生物形成自身就能长成新生物体的“生殖细胞”。它由“有丝分裂”(用细胞里面“纺锤体”中的“细丝”把复制出来的两份遗传物质“拉”开,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的过程)产生,遗传物质和母体细胞完全相同。它不需要与其它细胞相互作用就能发育成新的生物体,所以是“自给自足”的。这就是“孢子”中的一种,叫做“分生孢子”(Conidium)。

比如一些霉菌就是用这种方式来繁殖的。这种繁殖方式其实和细菌和酵母的分裂繁殖方式没有本质区别,也是靠分裂繁殖,但是却进了一步:细菌和酵母分裂出来的细胞还是以单细胞形式生活,而霉菌“身体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孢子)却能够重新长成多细胞的生物体,说明这个细胞已经发展出了“分化”成身体里面各种细胞的能力,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干细胞”的能力。而且孢子可以耐干旱,在恶劣环境中长期存活,还能随风或水移动到新的地方,在那里发育成新的个体。

这种靠“孢子”来繁殖的方法也属于“无性生殖”。和单细胞生物的“无性生殖”一样,后代和上一代的遗传物质相同,所以是上一代生物体的“克隆”。这种方式简单经济,多细胞生物常常可以同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而且每个孢子都是“自力更生”的。在生活条件好的情况下,能迅速增加个体的数量。而且“无性生殖”的后代能够比较忠实地保留上一代的遗传特性,短期来讲对物种的稳定性有利。

既然如此,为什么多数生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要分成“雌”和“雄”两性呢?“有性繁殖”的过程远不如用“分生孢子”繁殖那样直截了当,而是要困难和复杂得多,为什么多数生物要“自找麻烦”呢?

这是因为“无性生殖”虽然简单有效,也有缺点,就是遗传物质被“禁锢”在每个生物个体和它的后代身体之内,只能“单线发展”,与同类生物中别的个体中的遗传物质“老死不相往来”。也就是说,每个生物体在DNA的进化上都是“单干户”,对于自己和自己后代DNA的变化“后果自负”,“自生自灭”。某些个体中DNA中新出现的有益变异也无法和“别人”共享。这样,不同的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能力上就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别。

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这不是问题。单细胞生物一般繁殖极快,在几十分钟里就可以繁殖一代。那些具有DNA有益变异的个体很快就可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主要的生命形式,那些差一点的就被淘汰了。而且单细胞生物每传一代,就有约千分之三的细胞DNA发生突变,这些发生突变的细胞中一般能够出现能适应新环境的变种,通过迅速的“改朝换代”,单细胞生物通常能够比较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但是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讲,这个“战略”却不灵。多细胞生物换代比较慢,常常需要数星期,数月,甚至数年才能换一代,“进化”赶不上环境“变化”。而且个体淘汰的代价很大,因为每个被淘汰的个体都相当于成千上万,甚至上亿个单细胞生物。如果同一物种的不同生物个体之间可以进行遗传物质的“交流”,就可以“共享”DNA的有益变异,增加每个生物体中DNA的多样性(即各种基因形式的组合),相当于“预先”给环境的变化做了准备,物种延续下去的机会就增加了。

(图片来源:千图网)

不过多细胞生物之间直接进行遗传物质的交换是很难实现的。一个生物体细胞里面的DNA怎么能跑到另一个生物体的细胞中去啊。就算直接的身体接触可以转移一些DNA到另一个生物体身体表面的细胞里去,也很难做到那个生物体的每个细胞都能得到转移的DNA。但是我们前面讲过,多细胞生物最初都有一个细胞的阶段,如果这些单细胞阶段的生物能够彼此融合,成为一个细胞,就能把两个生物体的遗传物质结合到一起。由于以后身体里面所有的细胞都由这个最初的细胞变化而来,身体里面所有的细胞都会得到新的DNA。

这种用“生殖细胞”融合的方式产生下一代的繁殖方式就叫做“有性生殖”,以区别于没有“生殖细胞”(比如“分生孢子”)融合过程的“无性生殖”。所以“有性生殖”可以定义为“把两个生物体(通常是同种的)的遗传物质结合在同一团细胞质中以产生后代的过程”。来自不同生物体,彼此结合的生殖细胞就叫做“配子”,有“配合”、“交配”之意,以区别于没有细胞融合的“孢子”。

不过这个过程会立即产生一个问题。如果两个生物体的遗传物质结合在一起,那么融合产生的细胞里面就有两份遗传物质,生物学上叫做“双倍体”。如果“双倍体”生物产生的“生殖细胞”还是“双倍体”,两个“生殖细胞”融合后的细胞就会是“四倍体”,再往下的生物就会依次变成“八倍体”、“十六倍体”、“三十二倍体”……。如果是这样,“有性生殖”的生物很快就会“吃不消”了。哪个细胞能“装下”这样以几何级数增加的遗传物质啊。

不过生物体是很“聪明”的,能“防患于未然”,在形成“生殖细胞”时就把这个问题预先“考虑”到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一般是“二倍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先把遗传物质减半,形成“单倍体”。这个过程叫做“减数分裂”。两个“单倍体”的“生殖细胞”再融合,就正好恢复了生物正常的“双倍体”状态。这样,“有性生殖”就可以一代代地进行下去了。

而且“减数分裂”的作用不只是把遗传物质减半,而且还能在两份DNA之间进行交换。两份DNA分子先是按照序列的相似性和对应性排在一起,然后不同DNA分子上的对应片段随机互换。这样得到的DNA分子就是两份遗传物质的“混杂物”。这个过程叫做“同源重组”(HomologousR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3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