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者

高科技复活敦煌壁画舞伎浙江日报

发布时间:2023/6/6 16:33:16   

-06-:30

上观新闻

上海市的徐汇艺术馆推出敦煌壁画乐舞专题展,带领观众感受传统礼乐文化精神。

近年来,观众对以敦煌为主题的展览并不陌生,但以敦煌乐舞为专题的展览还是第一次。“乐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画乐舞专题展”将于6月9日—8月31日亮相上海徐汇艺术馆。古代壁画如何动态展现,千年文物能否真正活起来?记者6月6日提前进入展厅发现,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来自榆林窟25窟的“唐朝9人女团”将穿越而来,为观众带来活灵活现的敦煌乐舞表演。

中唐榆林窟第25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作为画面的核心部分,无量寿佛说法的场景绘制在画面中央,顶端楼阁上空绘有直颈琵琶、毛员鼓、筚篥、排箫等不鼓自鸣乐器,左右两侧的建筑前各绘一组迦陵频伽和仙鹤、孔雀共舞,下端中间则是一组完整的乐舞场景,两侧为听法的菩萨和天人。整个画面呈现出明朗欢快的气氛。

让壁画“动起来”

“胖端倪”是徐汇艺术馆馆长唐浩为榆林窟第25窟中胖胖的腰鼓舞伎所取的名字。她是“唐朝9人女团”中的独舞者,也是此次敦煌壁画乐舞专题展的形象代言人。在展厅中搭起的洞窟空间里,观众可以欣赏到用全息投影技术呈现的敦煌乐舞秀,包括“胖端倪”的腰鼓舞,来自莫高窟第85窟的长巾舞,以及来自莫高窟第窟的反弹琵琶舞。“胖端倪”的八位队友分别是琵琶、笙、埙、筚篥、横笛、竖笛、排箫、拍板的乐手,排头那位手持拍板的乐伎还担任着乐队指挥的职务。“胖端倪”跳舞前,她们会一一向观众演示每个乐器的声音,而舞蹈的配乐,正是这八种乐器合奏的作品。

“胖端倪”是如何从壁画中走出来的?展览策展人唐丽青介绍,此次徐汇艺术馆与敦煌研究院携手合作,先运用CG技术复原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再由真人动作捕捉技术百分百提取舞蹈动作,让二维的壁画形象动起来,同时保留线描的艺术美感,最后借助全息投影完成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做到“从壁画中来,再回到壁画中去”,为观众营造浸入式感官体验,这也是国内首次以这样的方式动态呈现敦煌壁画。“展览大约策划了两年,方案不断升级,从静态展示到最终让壁画动起来,活起来,让观众看了觉得带劲、带感。”

在展览二楼,还有敦煌壁画中乐器一比一复制的实物展示。走进展厅,动画“小人”突然从乐器背后钻出,再跳入另外一件乐器上,每接触到一件乐器,就会发出相应的声音,跟随“小人”的指引,可以在轻松有趣的氛围里欣赏和了解这些乐器。唐浩介绍,这种“动起来”的效果是借助于轨道镜技术,该技术用一台投影仪结合旋转镜面折射以灵活实现动态呈现,过去曾局部运用于舞台表现。此前,国外某展览使用该技术辅助展览呈现,由此启发了唐浩等人的灵感,这也是该技术第一次应用于沪上展览中。

这段轨道镜动画使用的元素来自敦煌壁画的“化生童子”,在动画里,他被三个药叉追赶,为此在乐器间躲躲藏藏。由于每件乐器轮廓不一,要把设计好的动画完美“套”进去并不容易,而且,设计动画的艺术家身在国外,只能不断远程调试。“由于时间、经费、场地等因素制约,展览的技术呈现中还有许多不完备的地方,但我们希望这些探索可以为后来者提供启示,给文物找到新的打开方式。”唐浩说。

壁龛里的一组乐器微缩模型——按照“中唐莫高窟第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乐器配置,陈列了(从左至右)拍板、横笛、鸡娄鼓、鼗鼓、五弦、箜篌、阮、琵琶共八件乐器的微缩模型。

传达汉唐乐舞风格

历时千年的敦煌石窟壁画是一部图像史,此次展览以乐舞元素为切入点,引领观众探究其背后反映出的文化信息。展览以敦煌研究院学者研究成果为基础,梳理各个时期的乐舞类型、艺术特色及其形成原因,通过伎乐图像的流变反映时代更迭、民族交融、文化传承。在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用高清数字复制的榆林窟25窟等以乐舞为特色的洞窟壁画,这些壁画按照年代顺序排列,可以从中了解乐舞、绘画等演变的文化历史,一些壁画中出现的乐器、舞蹈等也做了重点解读,帮助观众更好了解藏在壁画里的乐舞知识。

不过,要让这些敦煌乐舞真正“复活”已经不可能。唐浩介绍,壁画里的许多敦煌乐器已经失传,而目前传下来的敦煌乐谱还没有被破译。此次展览中用到的敦煌舞曲作曲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陈强斌音乐工作室,旋律参考了专家对汉唐曲风的研究,并融合了现代审美。腰鼓舞等由舞蹈导演孙鹏编舞,参照的是二十年前《丝路花雨》的复原舞蹈,这也是前辈学者的考证成果。“那时候的音乐到底是什么样子,现在学术界还有不同的声音,我们的展览借视觉听觉等形式,让大家在娱乐中感染传统文化气氛。”

据悉,本次展览对市民免费开放,并配备专业导览人员,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多场公共教育活动。

腰鼓舞:

根据《旧唐书·音乐志》的记载,在《九部乐》《十部乐》中的《西凉乐》《高丽乐》《疏勒乐》《高昌乐》里,腰鼓都作为伴奏乐器出现,流传至今的古籍文献和唐代文物中均未发现腰鼓用作舞具的例子,但敦煌壁画中的经变画却留存了许多腰鼓舞的形象,成为腰鼓舞这一舞蹈形式的珍贵资料。榆林窟第25窟观无量寿经变中,腰鼓舞伎立于方形舞筵之上,肩挂腰鼓,双臂横展,作蓄势击鼓状;下身吸提左腿,仿佛正要腾跳回转,手臂上的长巾顺势卷出8字绸花,更增强了舞者的动感,整个舞姿矫健激昂。细节处理上,舞伎的手指和脚趾都用力张开,充分传达出舞蹈瞬间的张力。

反弹琵琶舞:

敦煌壁画中有许许多多用琵琶作为舞具的舞蹈形象,自中唐开始,反弹琵琶舞大量出现。尽管在中原的史籍当中并无持琵琶起舞的记载,但有学者认为这种舞蹈很可能是吐蕃统治敦煌期间传入的,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一种体现。

莫高窟第窟观无量寿经变中的反弹琵琶舞伎完美地诠释了“三道弯”的优美姿态——上身向右侧倾斜,左臂高举头顶握住琵琶,右臂向后拨弦,胯部向左平衡重心,左膝微屈支撑全身,右腿提起靠向上身,脚掌用力上勾,长巾顺势腾空卷曲。虽然画工描绘的是舞蹈过程中最激动人心的瞬间,但整个画面动势十足、气息生动,仿佛表演随时都将继续下去。反弹琵琶的舞姿可谓深入人心,几乎成为敦煌石窟的象征。敦煌市中心就有一件反弹琵琶舞蹈的雕塑,它已成为敦煌市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所熟知。

巾舞:

莫高窟第85窟的巾舞舞伎立于长方形团花舞筵上,头戴宝冠,身着璎珞、臂钏、手镯,双臂挽长巾而舞,左手向上拉动长巾,右手微微向下,既平衡了重心又使舞姿显得舒展而优雅。下身长裙裙摆的边缘似乎为花瓣形,且层次丰富,随着左腿吸提而展开,增加了舞蹈的动感。从长巾的垂坠状态来看,这位舞伎表演的舞蹈节奏略为舒缓柔和,表现出巾舞作为中原传统舞蹈的独特气质。

(原标题《高科技“复活”敦煌壁画舞伎,“唐朝9人女团”你pick谁?》。编辑郭奕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842.html
------分隔线----------------------------